奖励和惩罚一样,本质上都是控制
 经济观察报·2025-10-24 10:39
文章核心观点 - 奖励和惩罚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控制孩子行为的手段,而非培养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 [2][3] - 控制型育儿方式(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会威胁孩子的自主权需求,导致反抗和权力争斗 [7][12][13] - 在惩罚和奖励之外,存在第三种合作方式,即通过倾听、理解孩子需求并寻找共赢方案来激发孩子主动性 [16][17][23] 奖励与惩罚的局限性 - 奖励方式虽比惩罚更人性化,但同样存在问题,可能仅激发孩子对“奖励”而非事情本身价值的兴趣 [2][5] - 使用奖励“贿赂”孩子可能导致亲子关系演变为权力之争,孩子会以成绩索要更大物质奖励 [6][7] - 惩罚和奖励都是变相的命令,属于控制型育儿,迫使孩子为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努力,而非基于内在价值 [11][12] 控制型育儿的负面影响 - 控制型育儿方式忽略孩子的自主权需求,当父母命令威胁到其自主权时,反抗和争斗便开始 [12][13] - 孩子的许多“叛逆”行为可被视为对自主权被威胁的反应,是“情有可原”的 [14] - 短期看奖惩或能奏效,但很难让孩子变得主动,其行动并非基于自己的内在价值 [11] 第三种合作方式 - 放弃控制不等于纵容,父母需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如关注、陪伴、自主权),并帮其找到更好表达方式 [15][16] - 真正合作需在尊重基础上,倾听孩子感受和需要,同时审视父母自身需要,共同探讨共赢方案 [17][18] - 通过引导孩子自我反思(如考试失误后询问其感受和改善方法),比说教、命令或奖励更有效 [2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