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景点里的护手霜店:毛利70%,到底哪些“冤大头”在买单?
36氪·2025-10-24 11:25

相信你一定见到过这样一家护手霜店。 店面采用小清新的配色,正面墙罗列着各种味道的护手霜,还贴着标语"xx地必买护手霜"。 这里的 "xx" 可以是上海、北京、昆明,也能是太原、西安、武汉,仿佛每个城市都为这个品牌定制了 "专属身份"。 可若你多留意瓶身信息,就会发现:这个名为 "青稚" 的"当地必买"护手霜品牌,其运营主体是一家注册在上海奉贤的公司,既没有采用当地原料,也没 有与地方非遗工艺结合。 可就是这样一家标准化产品的护手霜品牌,却像 "复制粘贴" 般开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旅游景区——从上海田子坊的文艺巷弄,到武汉江汉路的繁华商 圈,再到昆明滇池边的游客中心,甚至香港尖沙咀的商铺,都能见到它几乎一模一样的门店。 它成了各地地标 "查重率100%"的存在,也悄然承包了许多年轻人 "当地必买" 的伴手礼清单。 一个疑问随之而来:为何一家产品、陈列、营销模式高度标准化的护手霜店,能击中年轻人的消费心理?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 "景区营销" 故事里,这支护手霜又恰好踩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哪些生活痛点? 被送礼困扰的年轻人,遇到"假救星" 陈闻清第一次见到"青稚"是在2023年的上海街头。 彼时她路过上海乌鲁木齐路,被这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