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层次养老保障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2025外滩年会
国际金融报·2025-10-24 12:54

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框架 - 中国的养老体系已形成“三支柱”框架,但在功能匹配、制度激励以及需求多样化方面存在改进空间[3] - 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在养老保障体系中应形成互补:政府承担普惠公平与兜底功能,市场提供多元化创新化养老金融产品,社会通过互助与志愿服务提供柔性补充[7] - 随着中国养老体系改革持续推进,“政府兜底、市场助力、社会协同”的多层次保障格局正逐步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支撑[7] 三支柱体系优化方向 - 第一支柱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了超过一半的领取人群,应坚持“一柱擎天”的地位[5] - 第二支柱应通过“自动加入”机制和灵活缴费政策扩面[7] - 第三支柱应强化专业化运营与产品创新,通过“助推机制”推动个人自动参与与长期积累[5][7] 人口结构与制度设计挑战 -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速度快于欧美,老龄化压力更为集中[4] - 制度设计上应考虑“人口学解法”,例如延迟退休、提高劳动参与率[4] - 未来改革应允许体力劳动者或健康状况较差群体提前退休,以实现制度的包容性[6] 国际经验借鉴 - 全球养老金体系正从“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转变,但需要充足的财政资源与制度条件[4] - 丹麦通过“长寿自动调整机制”与“强制性缴费”的第二支柱制度实现了养老金体系的稳健与财政平衡,每五年自动提高退休年龄一年,到2050年退休年龄将提高至72岁[6] - 中国可借鉴北欧经验,在建立强制性缴费机制与税收激励政策方面发力[6] 科技与市场机遇 -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将重塑就业形态,为养老体系带来革命性机遇,未来劳动生产率增长(尤其受AI推动)将抵消抚养比上升的负面影响[5] - 保险业在养老保障中具备独特优势:风险保障能力、长期稳健的投资能力、多元服务的整合能力[7] - 市场实践包括推出匹配长寿风险的新型年金计划、开发可选现金与服务给付的商业长护险、建设全国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并探索“保险+医疗+康复”的生态整合[7] 制度创新与未来趋势 - 应探索基于“未来生产率红利”的制度设计,建立无条件普惠型的社会养老金[5] - 职工养老保险应坚持现收现付制,放弃过度积累[5] - 随着老年医疗与住房支出攀升,养老体系的“第四支柱”和“第五支柱”——即健康住房及社会服务保障——亟需纳入政策考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