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多家券商解读其将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及扩大内需,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 [1]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首次被纳入全会规划框架,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引领其发展 [2] - 科技创新地位在近几次五年规划中持续突出,本次表述从“科技自立自强”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并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2] - “十五五”规划有望继续加码高技术与产业自立自强,以解决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匹配的短板 [2] - 科技创新追求层次提升,目标是“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并要“抢占制高点” [5] - 公报强调需“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建立先行优势 [11] - 新增“航天强国”目标,显示出对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视,其对引领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0][11] 经济增长目标与路径 - 为实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未来十年需实现6%以上的复合名义增长 [5][6] - 根据2035年经济总量翻番要求,2021-2035年年均GDP增速需达到4.73%,“十五五”时期设定5%的年均增速目标有现实需求 [3] - 经济发展驱动需从单一GDP驱动转为“生产力+通胀+汇率”的多元驱动 [6] - 全会重申2035年远景目标,并新增“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两大跃升目标 [3][10]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制造业 - 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置于更突出位置,并首次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7] - 强调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融入产业实践,促进传统与新兴产业协同 [7] -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11] -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表述相较于“十四五”的“基本稳定”,更强调对产业结构优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统筹 [7] 区域发展战略 - 区域战略强调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等的叠加效应,体现政策连续性 [4] - 叠加效应体现在政策互补、定位差异化避免产业“内卷”、以及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有效流动三个维度 [4] - 建议聚焦五大城市群:着力培育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4] - 公报特别强调“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东部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值得关注 [4] 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 - 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被延续,强调惠民生、促消费与投资于物、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5] - 对外开放部分在公报中的位置提前,延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提法,强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5] - 涉及对外开放的相关题材,如一带一路、海南自贸港等值得关注 [10] 政策实施与短期支撑 - 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结合已投放的近3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和财政安排的5000亿元,对实现全年5%经济增长目标形成坚实支撑 [8] - “有为政府”是保障“反内卷”成功的核心,需财政积极发力并改变地方政府激励约束机制 [6]
四中全会公报释放哪些信号?八大券商解读
南方都市报·2025-10-24 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