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核心事件与财务表现 - 诺辉健康因未能履行复牌指引,将于2025年10月27日起被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 [1] - 公司2021年登陆港交所,股价曾冲高至89.65港元,市值突破400亿港元 [2] - 2022年公司营收达7.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9.5%;2023年上半年营收8.23亿元人民币,已超过2022年全年 [2] - 2023年8月做空机构CapitalWatch发布报告,指其通过“压货”虚增收入,称2022年真实销售额仅7695万元人民币,与公布数据相差近9倍 [2] - 2024年3月审计机构德勤拒绝为2023年财报背书,并质疑销售数据真实性,公司随即停牌,股价定格在14.14港元,较发行价腰斩 [3] 公司治理与运营问题 - 停牌期间公司管理层剧烈动荡,CFO高煜等高管相继离职,创始人兼CEO朱叶青于2024年12月辞任,董事会称其管理风格与董事会存在重大差异 [3] - 2025年10月媒体揭露造假细节,公司为虚增检测量,向环卫工人购买公厕粪便作为检测样本,并将同一样本拆分为多个虚假账户以伪造数据 [4] - 该行为严重违背医疗伦理,直接动摇了核心产品“常卫清”的可信度,该产品注册证将于2025年11月到期且已无人问津 [4] - 公司已进入临时清盘程序,投资者损失惨重,估值几近归零 [6] 行业影响与市场反应 - 诺辉健康事件加剧了资本对早筛行业的谨慎情绪,VC已将“非血液类早筛”列为“红灯赛道”,原则上暂停新投 [5] - 2025年第一季度,IVD领域私募融资同比下滑超40%,行业陷入“冰冻期” [5] - 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450万,早筛市场潜力巨大,但事件警示行业需要技术积累而非资本游戏 [6] - 行业亟需建立更严格的监管机制、更透明的数据验证体系以及更稳健的商业模式 [6]
诺辉健康退市警示录:从“早筛第一股”到“粪便造假”,资本狂欢下的风险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