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1999狂欢重演?华尔街延用互联网时代战术对付AI泡沫
华尔街见闻·2025-10-24 15:48

文章核心观点 - 面对AI引发的市场狂热,大型投资者正借鉴19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策略,进行资产轮动以驾驭潜在泡沫并捕捉增长机会 [1] - 投资策略从“Mag7”等AI巨头转向估值相对合理的软件、机器人、亚洲科技公司及AI产业链上的“卖铲人”等二线领域 [1][3] - 投资者对AI热潮可能引发的产能过剩和泡沫风险保持警惕,并采用多元化资产(如欧洲资产、医疗健康股、中国股票)进行对冲 [1][5] 投资策略转向 - 资金正从“Mag7”等巨头中逐步流出,寻找AI生态系统中的下一个增长点,如软件、机器人和亚洲科技公司 [1] - 投资者青睐能从AI巨头(如亚马逊、微软、Alphabet)投入数万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和采购芯片的浪潮中间接受益的公司 [3] - 具体投资标的包括:为AI巨头提供服务的IT咨询公司、日本机器人集团、为台积电等芯片制造商提供传送盒的台湾家登精密公司 [3] 历史经验借鉴 - 在1998年至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中,对冲基金通过灵活轮动策略,实现了平均每季度跑赢市场约4.5%的成绩 [2] - 核心战术是在高价互联网股票见顶前及时抛售,并将利润转移到尚未引起普通投资者注意的其他股票上 [2] - 当前市场环境与1999年非常相似,AI热潮的下一阶段预计将从英伟达、微软和Alphabet等公司扩散到相关行业 [2] 潜在风险与对冲 - 对数据中心疯狂建设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感到担忧,这与当年电信行业的光纤电缆热潮类似 [5] - 作为对冲策略,部分投资者看好中国股票,认为如果中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削弱华尔街的AI热情,这些股票可能受益 [5] - 其他对冲方式包括增持欧洲资产和医疗健康股,以防AI股票崩盘拖累整个美国经济 [5] 市场观察与预期 - 英伟达市值飙升至4万亿美元以上,市场出现非理性繁荣迹象,例如与大型AI股票相关的风险期权交易异常活跃 [1] - 判断AI热潮的顶部通常只能在事后做到,在泡沫破裂之前,市场环境都类似于1999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