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增资动态 - 京东集团旗下网银在线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增加注册资本至15亿元 [1][2] - 银盛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增加注册资本至3.1亿元,浙江唯品会支付服务有限公司获准增加注册资本至2亿元,唯品会支付注册资本增幅达100% [1][2] -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3家支付机构获批增资,包括抖音支付注册资本由1.5亿元增至31.5亿元,增资30亿元,乐刷支付注册资本由1.01亿元增至2亿元,深圳市盛迪嘉支付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2.2亿元,瑞祥支付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1.15亿元 [2] - 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增资70亿元,注册资本从153亿元增至223亿元,增幅达45.75% [3] - 其他增资案例包括小米旗下捷付睿通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至3亿元,携程旗下程付通增资至2亿元,上海安信汇支付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约1.3亿元增至约2.1亿元 [3] - 目前财付通以223亿元注册资本在持牌支付机构中领先,贝宝支付以45.2亿元注册资本排第二,北京度小满支付以40亿元注册资本排第三,抖音支付以31.5亿元注册资本排第四,蚂蚁集团旗下支付宝注册资本仍为15亿元 [3] 监管政策驱动 - 去年5月实施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是推动第三方支付机构持续增加注册资本的关键因素 [1] - 《条例》将注册资本最低门槛明确为1亿元实缴资本,并建立了与备付金规模挂钩的净资产动态要求 [1][4] - 根据《条例》实施细则,非银行支付机构净资产最低限额以备付金日均余额为计算依据,备付金日均余额不超过500亿元的部分按5%计算,超过500亿元至2000亿元的部分按4%计算,超过2000亿元至5000亿元的部分按3%计算,超过5000亿元至1万亿元的部分按2%计算,超过1万亿元的部分按1%计算 [4] - 机构必须通过增资来匹配业务扩张,否则将面临展业限制 [1][6] 增资动因分析 - 增资主要源于监管合规要求,中小机构不得不增加注册资本以满足《条例》规定 [5] - 头部支付机构增资主要出于业务发展需求,包括跨境支付的技术投入、海外合作拓展等 [5] - 高资本金在B2B业务拓展、与银行的通道谈判、政府项目投标等方面具有信用优势 [5] - 支付机构增资是监管导向、市场集中度提升与合规成本上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6] - 业务发展需求方面,交易体量持续增长带来备付金沉淀增加,机构必须通过增资匹配业务扩张 [6] - 风险防控考量方面,充足资本金是抵御外部冲击、保障用户资金安全的重要原因,也是提升市场信心的重要背书 [6] 行业影响与趋势 - 备付金全额集中交存后,支付机构盈利模式重构,叠加反洗钱、数据安全等监管压力加大,资本实力成为生存底线 [6] - 头部机构凭借资本优势可向综合金融科技服务商转型,深耕场景生态、加大技术投入、拓展跨境支付等高附加值业务 [6] - 中小机构应聚焦细分领域做精做专,如深耕垂直行业解决方案或区域化服务,避免同质化竞争 [6] - 全行业需强化合规内控建设,重视数据治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警惕盲目扩张带来的风险积聚 [6]
支付行业迎增资潮,资本实力成生存底线?
 国际金融报·2025-10-24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