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重大变动 - 公司在102年内仅更换过五任CEO,但在2025年6个月内两次撤换管理层,引发人事大地震 [1] - 2025年5月CEO周赋德卸任,8月新CEO杜麦克上任后股价一度回升39%,但其上任仅两个半月后,包括董事长在内的七位董事会成员宣布离任 [1] - 董事会与拥有多数票控制权的主要股东诺和诺德基金会在未来人员构成上未能达成一致,导致集体辞职 [1] - 基金会火速提名前CEO拉尔斯·雷比恩·索伦森担任董事会主席,任期限定2-3年,旨在支持新管理层推进转型并物色新主席,被视为一个“过渡政府” [2][6] 战略重组与成本削减 - 公司正实行一项持续至2026年底的全球重大重组计划,预计裁员约9000人,占现有7.84万名员工的约11.5% [3] - 重组计划预计到2026年底将实现年度总节省额约80亿丹麦克朗(约人民币88.5亿元),节省资金将用于糖尿病和肥胖症领域的增长机会 [5] - 重组措施包括终止所有细胞疗法业务,在中国市场裁撤工厂岗位并对业务线进行调整 [3][4] 市场竞争与份额流失 - 公司在减重领域的先发优势被主要竞争对手礼来夺走,2025年第一季度礼来GLP-1类产品在美国市场处方量占比达53.3%,超过公司的46.1%,上半年差距进一步扩大至57.0%对42.5% [9] - 司美格鲁肽自2022年3月起因长期缺货被美国FDA列入药品短缺清单,导致仿制药迅速占领市场,估计约有100万美国人正在使用司美格鲁肽仿制药 [7][9] - 竞争对手礼来的替尔泊肽在2024年10月被移出短缺清单,而司美格鲁肽持续到2025年2月,四个月的空窗期使礼来获得市场优势 [7] 产能规划与决策迟缓 - 投资者抱怨公司未能更早谋划扩大产能,管理层被指未能及时认识到根本性变化,反应过于迟缓 [6][9] - 司美格鲁肽2022年初被列入短缺清单,但公司直到2023年末才宣布大规模扩产,而礼来在2023年11月替尔泊肽获批时已宣布到年底产能将是2022年底的两倍 [9] - 公司习惯于胰岛素市场的慢速增长模式,对GLP-1减重市场的强消费属性认识不足,导致决策落后 [8][10] 中国市场挑战与转型 - 公司在中国市场对司美格鲁肽的推广表现迟疑,曾拒绝布局院外市场,导致产品长期局限于内分泌科 [11] - 2025年6月公司将肥胖症业务部与胰岛素组合并,成立新的肥胖症与糖尿病事业部,以应对内部竞争和定位不清晰的问题 [11] - 减重版司美格鲁肽2024年11月在中国上市,但在三家被调研的三甲医院中仅一家有售,显示出院内市场推广有限 [11] - 公司于2024年开始与京东健康等电商平台合作,2024年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以17.76亿元销售额和142%增速登顶中国网上药店销售额榜首,但2025年二季度肥胖症产品在中国销售额急转直下,跌至约1.58亿丹麦克朗(约人民币1.75亿元) [13] - 竞争对手礼来和国内企业信达生物均通过线上平台(如美团、阿里、京东)快速切入市场,且司美格鲁肽核心化合物在中国专利将于2026年3月到期,多家国内企业已递交仿制药注册申请 [14] 行业前景与公司定位 - 投资机构晨星预测2031年GLP-1市场总规模可达2170亿美元,其中68%来自减重适应症,凸显该市场的巨大潜力 [11] - 在中国,减重类药物难以在院内获得爆发式增长,因为医保不报销主要功能为减肥的药品,市场更依赖消费属性强的院外渠道 [12] - 公司董事会计划优先补充具备“美国市场经验+消费者领域经验”的董事,以应对快消属性增强的肥胖市场,但具体成效尚待观察 [13][14]
董事会“掀桌”,诺和诺德的转折点
36氪·2025-10-24 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