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央重磅文件点题四大新兴支柱产业,这些城市已领跑
第一财经资讯·2025-10-24 21:09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 [1] -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全面领先地位 [1] - 新兴产业的发展呈现鲜明的区域集群化特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在不同产业领域形成显著集群效应 [1] - 抢占先机的城市有望迎来新一轮政策红利,并重塑未来中国城市竞争格局 [2] 新能源产业 -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新能源产业城市竞争力TOP50中占据前四席位,西安位列第五 [3] - 北京产业竞争力居首,在优质企业、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上表现优异,拥有中核集团、国家电网等大型央企 [3] - 上海产业规模与融资能力突出,侧重打造核电装备全球供应链中心和智能电网标准输出高地 [3] - 广州产业竞争力全国第三,成长能力领先,构建“垃圾发电+深远海风电”双循环体系 [3] - 深圳2024年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达293.5万辆,蝉联全国第一,在新能源汽车城市综合发展指数中位列第二 [4] - 西安在新能源产业效益细分指标中位列全国第二,光伏设备和核电设备制造具备竞争优势 [4] - 华东地区在新能源产业TOP50榜单中占据压倒性优势,有25个城市上榜 [4] 新材料产业 - 中国新材料产业区域竞争格局呈现长三角和珠三角为第一梯队,环渤海为第二梯队,东北及中西部为第三梯队的特征 [5] - 长三角地区以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为核心,聚焦半导体和新能源材料,形成全产业链领先优势 [6] - 苏州在新材料产业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高居榜首,新材料产业已成为苏州市第三个突破万亿的产业集群 [6] - 苏州重点发展先进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和纳米新材料3大细分领域,拥有苏州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 [6] - 珠三角新材料产业以应用端创新见长,在电子化学品、新能源汽车材料等领域呈现“小而精”特色 [6] - 环渤海地区科研资源密集,是国内新材料产业的主要策源地,在特种金属材料等领域拥有长期积淀 [7] 航空航天产业 - 北京在商业航天十大影响力城市榜单中位居榜首,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紧随其后 [8] - 北京拥有丰富的航天院所、高校及金融资本,从2014年到2025年一季度,获得融资的商业航天企业达160家 [8] - 在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北京发生58个商业航天融资事件,国内12家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中有5家位于北京 [8] - 上海、西安、成都等地正逐渐形成商业航天的区域集聚效应 [8] - 深圳将空天技术产业纳入“20+8”产业集群,在微小卫星研发设计制造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 [9] - 合肥从0起步构建商业航天产业体系,已集聚企业和机构超150家,正高标准规划建设深空科学城 [9] 低空经济产业 - 2025年有30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有250多个地市州政府提出发展低空经济 [10] - 深圳、北京、成都位列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水平前三,北京、深圳、上海形成“头雁效应” [11] - 北京拥有1240家低空经济企业,产业链布局均衡,并拥有17家人才培养机构和124项国家级科技项目 [11] - 深圳低空产业规模领跑全国,聚集产业链企业超1900家,2024年低空经济年产值超过900亿元 [11] - 上海聚焦“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赛道,聚集全国约50%的eVTOL创新企业和70%的民航体系专业人才 [12] - 上海计划到2027年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力争达500亿元以上,拥有“大飞机+新能源汽车”双重产业优势 [12] - 国内低空产业形成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四大组团的城市“雁阵”格局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