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为自动驾驶系好“安全带”
经济日报·2025-10-25 06:09

政策监管动态 - 北京市近期发布4项自动驾驶地方标准 涉及智能网联汽车封闭试验场地测试和车路云一体化路侧基础设施两大核心领域[1] - 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工信部发布征求意见稿 对自动驾驶领域安全监管提出新要求 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和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1] 行业发展意义与挑战 - 自动驾驶是出行方式变革和未来智能城市重要组成部分 在塑造产业生态、提高交通安全、实现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 行业面临技术可靠性边界模糊、制度体系滞后于创新实践、道路环境协同机制不完善等挑战[1] 核心技术发展路径 - 技术发展需遵循渐进式规律 通过充分技术验证确保每个阶段安全可靠性 避免过早追求完全无人化[2] - 应鼓励产学研合作 在提升传感器精度、优化算法、增强系统可靠性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2] - 需研发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确保恶劣天气感知准确性 运用边缘计算和云计算提升数据处理速度 建立冗余备份系统增强稳定性[2] - 应使用大规模多样化交通场景数据集进行海量数据训练和仿真实验 优化系统应对复杂情况能力[2] 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加快完善自动驾驶法律法规是推动技术安全落地核心环节 需尽快启动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工作[2] - 应明确自动驾驶汽车法律地位、上路条件、事故责任认定等关键问题 地方政府需出台实施细则为国家立法积累经验[2] 监管体系构建方向 - 监管对象将从驾驶员转向技术产品生产者和使用者 需构建与自动驾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跨领域监管体系[3] - 需建立自动驾驶车辆硬件、软件、通信协议、安全性能等方面技术标准体系 确保不同品牌车辆技术兼容性和可互操作性[3] - 应规范车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使用准确术语避免误导性表述 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搭建实时监管平台[3] 社会认知与公众教育 - 消费者正确认知和实践反馈能推动技术迭代优化 需通过科普宣传让公众了解技术原理功能和局限性[4] - 应加强安全性宣传 既介绍减少交通事故提高效率的优势 也客观展示系统误判等风险 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技术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