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与现代化产业体系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列为12项战略任务之首,通过“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大方向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2] - 传统产业是当前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其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约80%,未来5年预计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 [3] - 将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3]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等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3] 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第14位提升至第10位 [7]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排名世界第一 [7] - 截至2024年年底,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超过4500家,“人工智能+”已深入制造、金融、医疗等重点行业,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8] - 下一步将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新模型算法、高端算力芯片,并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8] 高水平开放与吸引外资 - 货物贸易连续8年世界第一,服务贸易突破1万亿美元,吸引外资提前半年完成“十四五”目标,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三 [9] - “十四五”以来实际使用外资累计7200多亿美元,新设外企24万多家,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超过1/3 [10] - 未来将擦亮“投资中国”品牌,落实“准入又准营”,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并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 [10] - 将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服务业是开放重点,将扩大增值电信、生物技术、外商独资医院等开放试点 [11] 农业农村现代化 -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被列为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4] - 将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并健全财政、金融、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5] - 过渡期后保持“大稳定、小调整”,确保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等政策总体稳定,并统筹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 [5] - 将提高监测帮扶的时效性精准性,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体系,对有劳动能力的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 [6]
在关键时期争取更大主动
中国青年报·2025-10-25 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