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阶段与政策支持 - 低空经济已从政策酝酿和地方试点阶段转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新阶段,产业顶层设计正在加速落地[1]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24年12月27日正式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2025年3月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3] - 当前产业处于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商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已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条件[4] - 多个省份已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但跨部门协调机制仍需完善[4]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 截至2024年底,获得无人机运营合格证的单位达19979家,全行业无人机拥有者注册用户161.9万个,较上年底增长80.4万个[3] - 全行业注册无人机共217.7万架,比上年底增长98.5%[3] - 低空经济有望催生一个数万亿元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5] -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商业化运营,城市空中交通、低空旅游等场景将形成万亿级市场[6] 标准化与产业协同 - 会议聚焦空域管理、飞行器适航等核心环节,旨在推动建立统一技术规范,解决产业各自为战的乱象[2] - 未来产业链将呈现协同趋势,电机、电池、复合材料等上下游企业将加速集聚,形成完整产业生态[6] - 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技术优势有望转化为国际标准制定权,推动低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极点[6] 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路径 - 重点探讨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等新兴业态的商业化路径,促进需求端与供给端精准对接[2] - 消费级无人机领先全球,但工业级应用如城市物流、应急救援等尚未形成稳定盈利模式[4] - 未来城市将形成三维立体交通,无人机物流实现万物可送,eVTOL提供点对点空中通勤,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等场景全面普及[5] - 以农业植保为例,无人机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的50倍以上,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3] 发展瓶颈与挑战 - 技术层面无人机、5G-A通信等技术已实现突破,但空域管理、飞行服务站等基础设施仍滞后[4] - 空域管理方面传统一刀切限飞策略制约应用,需建立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类分级治理框架[4] - 技术标准方面飞行器适航审定、数据安全等标准缺失,导致企业研发成本高企,影响技术迭代速度[4] - 市场体系方面应用场景普及率低,公务飞行、私人飞行等高端消费占比不足20%,远低于美国的65%[4] 人才储备与技能发展 - 首届全国低空经济技能竞赛通过实操考核,为产业培养既懂技术又懂运营的复合型人才,缓解当前人才短缺的痛点[2]
低空经济驶入“快车道” 多场会议密集举行
证券日报·2025-10-25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