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正面临“星多箭少”的运力困局,但该局面正从技术、资本到政策多线突围,运力瓶颈的突破可能比预期更快 [2][5] - 国内卫星互联网市场需求旺盛,三大运营商均已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星座组网计划催生了对大运力、低成本、高频次火箭发射的迫切需求 [3][6][16] - 多家民营火箭公司的大型液体火箭项目在2025年下半年进入首飞冲刺阶段,旨在填补国内10吨以上运力火箭的空白 [4][6][7] 主要火箭公司技术进展 - 天兵科技“天龙三号”大型液体火箭完成海上试车,进入首飞最后冲刺阶段,该火箭近地轨道运力达17至22吨,可实现一箭36星,公司已初步具备年产30发该型火箭的能力 [4][7][8] - 蓝箭航天“朱雀三号”遥一运载火箭完成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后续将准备正式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该火箭起飞推力超过750吨 [4][8]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液体运载火箭完成发射设备工位安装调试试验,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2吨 [9] - 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液体运载火箭二子级动力系统试车成功,计划于年内首飞 [4][10] - 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完成国内首次液氧甲烷火箭的海上软着陆回收试验,并成功实现箭体核心部件的复用 [10][11][19] 资本与政策支持 - 星河动力于2025年9月28日完成24亿元D轮融资,天兵科技于10月9日完成近25亿元Pre-D轮和D轮新增融资,投资方包含多家国资背景机构 [13] - 2025年6月证监会发布政策,支持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未盈利企业在科创板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为行业打开IPO窗口 [13] - 天兵科技、星河动力、蓝箭航天、中科宇航等至少六家头部火箭公司均已提交IPO辅导备案,积极寻求上市 [14] 市场需求与成本考量 - 以“千帆星座”为例,其每年需发射至少200至300颗卫星,需要十几枚运载能力在5至10吨以上的火箭,但目前国内民营商业火箭10吨以上运力为零 [6] - 卫星方评估发射方案主要考量价格、可靠性和发射场适应性,单位载荷发射成本是决定星座组网经济可行性的关键 [16] - 据估算,“国家队”十吨运力火箭成本约两亿多元,单位发射成本约每公斤7万元,而民营火箭目标成本可降至每公斤3万至4万元,但相较于SpaceX猎鹰9号每公斤约1.4万至2万元人民币的成本仍有差距 [17] - 可回收技术被视作降本终极方案,理论测算可使火箭总发射成本下降40%至60% [18] - 箭元科技预计其“元行者一号”火箭发射成本可降至每公斤两万元 [22]
中国民营火箭急了!密集上天、扎堆上市
经济观察报·2025-10-25 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