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作业日”和“息屏行动”强规之后,关键看家长了
第一财经·2025-10-25 19:44
教育政策改革 - 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核心内容包括设立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和推行“息屏行动”[1] - “无作业日”旨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1] - “息屏行动”规定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并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1] 升学机制调整 - 为缓解升学焦虑,《十条措施》明确将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并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2] - 解决焦虑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普通高中的就学机会,满足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2] - 四川省某市探索开展“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旨在推动育人方式改革[3] 作业负担减轻的影响 - 减轻作业负担可将教师、学生和家长解放出来,使教师能更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3] - 若家长在作业减少后加大“报班”力度,挤压孩子自由空间,则减轻作业负担将失去意义[4] - 解决焦虑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家长的焦虑,而家长的焦虑很多时候是自己强加的[5] 电子产品使用现状与家长角色 - 研究数据表明,近三成中小学生日均刷手机超4小时,其中56.7%用于刷短视频,43.7%用于玩游戏[6] - 有案例显示初中生在课堂偷刷短视频,手机提示已连续使用1小时47分钟[7] - “息屏行动”需要家长充分配合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比强制措施更具影响力[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