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向与表述演变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1] - 相比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债务风险置于中长期改革框架下的表述,四中全会的提法更为简洁直接,并置于本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中 [3][4] - 政策表述的演变体现从搭建制度框架到推进具体措施落地的过程 [3] 化债工作进展与成果 - 截至2025年8月底,一次性增加的6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已累计发行4万亿元,债务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节约利息支出超过4500亿元 [9] - 截至2024年年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为10.5万亿元,较2023年末的4.3万亿元余额减少近4万亿元 [9] - 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意味着60%以上的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经清零 [2][10] - 目前已有105个地区率先实现“全域隐债清零”目标,其中仅广东、北京、上海为省级行政区 [7] 核心化债政策工具 - “6+4+2”化债方案是核心政策工具:6万亿元用于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连续五年每年安排8000亿元专项债券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累计置换4万亿元;2万亿元棚改隐性债务按原合同偿还 [8] - 2025年以来全国已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78万亿元,其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支持化债 [9] - 利用5000亿元的地方债结存限额配合稳增长 [4] 未来工作重点与方向 - “十五五”时期将进入化债攻坚期,需在风险平稳出清、长效机制构建上取得新成果 [5] - 未来化债五大重点方向: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健全全口径债务管理机制、加速推进政府拖欠款清偿、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投资效率 [5] - 政策要求对重点省份而言,今年底需实现融资平台数量较2023年3月底累计压降不低于75% [4] 化债成效与影响 - 通过“三支箭”协同发力,2028年年底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将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 [8] - 化债改善了金融环境,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得到改善,风险显著降低,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明显增强 [10] - 截至2024年末,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8.7%,处于合理区间 [10]
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十五五”时期进入化债攻坚期
华夏时报·2025-10-25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