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30 年用电晚高峰或存1750万千瓦供电缺口,江苏如何变负荷为能源
第一财经·2025-10-25 23:31

江苏电力供需核心挑战 - 2030年江苏电力晚高峰供电缺口预计达1750万千瓦,若风光新能源与负荷侧资源不参与平衡 [1] - 2025年江苏夏季最高用电负荷突破1.55亿千瓦,风光装机1.1亿千瓦占比超45% [1] - 新能源间歇性与波动性对电网调度和消纳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春秋季及节假日新能源消纳困难 [1] 虚拟电厂解决方案与现状 - 虚拟电厂通过智能化技术聚合分散资源形成可控整体,提升电网对风光消纳能力 [2] - 江苏已取得阶段性突破,截至今年7月1日有14批次25家虚拟电厂进入市场参与调节 [2] - 江苏建立三级调度体系与三方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分层管理和协同调度 [2] - 需求侧资源常态化利用总体成本1.5-5元/千瓦时,建设成本200-400元/千瓦 [2] - 虚拟电厂聚合开发投资仅为建设传统电厂的10%-20%,远低于抽蓄电站5000-6000元/千瓦投资 [2] 需求侧资源激励措施 - 长三角地区设定需求响应补贴,削峰响应基本标准在3-4元/千瓦时 [1] - 上海对虚拟电厂给予单个平台每年最高补贴150万元 [1] - 响应时间越短获得的补偿资金越高 [1] 虚拟电厂发展面临的挑战 - 需求侧资源分散、规模小、个性化导致精准调控难度大,技术手段有待提升 [3] - 激励措施力度不足,现有奖补难覆盖用户损失及设备改造投入,影响用户积极性 [3] - 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价格机制,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参与机制不完善 [3] - 虚拟电厂定位模糊,在现有电力管理体制中亟需完善政策和市场环境 [3] 虚拟电厂常态化发展建议 - 虚拟电厂需强化数智化赋能,实现资源可观可测可调可控 [4] - 完善多类型电力市场交易规则,如实施节点电价反映不同节点资源价值 [4] - 区域内协调各省确定跨省容量需求,通过完善市场传递合理价格信号引导社会投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