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支付方式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渗透与影响 - "先用后付"与"免密支付"以其便捷性正从年轻群体向中老年群体渗透,该群体规模庞大,互联网普及率达52%,银发网民规模达1.61亿人[1][13] - 新型支付功能以"高效便捷"为标签,加速覆盖从电商购物、社交软件充值到生活缴费等各类消费场景,并逐步融入中老年人的数字生活[1] 中老年用户使用新型支付方式的主要问题 - 多数受访中老年用户曾遭遇小额免密支付被动开通或误操作开通的情况,调研的十余名用户中,有超半数用户遇到过被动开通,6位用户遭遇过误开通[1][8][11] - "先用后付"导致用户陷入重复购买困局,具体案例包括用户因下单后未显示扣款而重复购买五桶食用油或两袋大米[1][3][11] - 部分中老年用户对支付规则存在认知短板,误以为"先用后付"是"产品试用"或默认开通,甚至有人认为拼多多"只能先用后付",直至扣款才察觉异常[3][8] 平台设计缺陷与诱导性开通 - 平台普遍采用"诱导式设计",将支付功能与优惠券折扣绑定,或把开通选项设为默认,关闭键隐蔽而确认键突出,存在"开通一键成,关闭绕迷宫"的现象[10][11] - 有8位受访中老年人反映找不到关闭入口或需填写过多信息才能关闭功能,开通流程的便捷性与关闭流程的复杂性形成鲜明对比[11] 支付方式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 "无感"支付体验模糊了消费者对资金流出的实时感知,有用户因免密支付在一个月内下单近30个快递,次月发现银行卡余额减少近千元[5] - 律师指出,支付方式可能使用户在无充分认知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决定,导致购买超出实际需求的商品,造成经济和资源的双重浪费,成为非理性消费的诱因[6] 中老年群体的核心需求与平台策略错位 - 受访中老年用户对支付工具的核心需求是"简单、安全",但7位用户明确表示"不需要"免密支付,6位认为"先用后付"没有实际用处,核心顾虑集中在"易误操作"和"资金安全"[1][9] - 平台推行新型支付方式的本质是通过"绑定用户行为"来增强用户黏性与复购意愿,拉长消费周期,这与中老年群体追求"简单、安全"的需求存在错位[13] 行业共性问题与改进建议 - 新型支付方式暴露出的问题是移动支付行业的共性矛盾,即科技迭代速度与中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实际应用需求的失衡[14] - 分析师建议将"支付功能的安全与适配设计"纳入强制性标准,通过优化设计流程(如增加明确勾选、二次提示)和强化群体适配性来平衡便捷与安全[15] - 具体改进措施包括推出"老年友好版"版本、建立"先行赔付"机制、在开通流程中对关键条款进行显著提示并由用户手动输入确认等[12][14][15]
适老支付调查(上)|免密支付成扣款刺客:诱导式设计,退订如走迷宫
北京商报·2025-10-26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