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核心目标是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并设定了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约3万美元)的远景目标 [2] - 实现目标的关键路径是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来提高全社会消费水平,而非简单依靠发钱 [2][6] - 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民生,强调从“投资于物”向“投资于人”的发展方式转型,核心是培养人才 [7][8] 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 -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是新提法,反映出对发展形势的认知变化,外部复杂形势要求科技发展从“量的投入”转向“质的突破” [3] - 该目标与新质生产力概念密切相关,是“十五五”时期的战略性任务,未来五年至关重要,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现科技突破 [4] - “十四五”期间的科技突破为“十五五”打下良好基础,当前中国科创能力已经显现 [3][4]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制造业战略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置于突出位置,其中反映新质生产力特征的先进制造业是骨干 [5] - 制造业被视为国家国民经济的根基,是中国经济“比较优势中的比较优势”,涵盖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全部门类 [6] - 政策强调保持制造业的“合理比重”,先进制造业是绝对不能放弃、不能动摇的战略领域 [5][6] 消费提振与财富创造路径 - 提高消费率不能简单依靠发钱,关键是通过发展实体经济和发展制造业来继续创造财富,从而提高全社会消费水平 [2][6] - 中国当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4万美元,与消费率更高的发达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万-5万美元)相比仍有差距,消费率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6] - 发展制造业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34万美元增长至2035年3万美元目标的关键一步 [5][6] 发展方式转型与人才投资 - 中国正经历从大力“投资于物”向更多“投资于人”的重大发展方式转型,强调人力投资并与高科技创新需求关联 [7] - 全球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人的竞争,需要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7] - 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需避免出现发达经济体曾面临的贫富差距加大、中产阶级萎缩等民生问题 [8] 对外开放与中国人经济 - “十五五”时期的开放工作需同时重视“中国经济”和“中国人经济”,中国人遍布全世界开展经济活动构成“中国人经济” [8] - 企业国际化、全球化是经济体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中国人到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区做生意,与当地经济互相强化 [9] - “中国人经济”是对外开放的一部分,通过中国人经济来拓展中国经济的外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8][9]
21专访|郑永年看“十五五”:以“中国人经济”拓展经济外延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26 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