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支付方式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渗透与影响 - "先用后付"与"免密支付"以便捷性为标签,正加速覆盖电商购物、社交软件充值、生活缴费等消费场景,并融入中老年群体的数字生活[1] - 这些支付功能以"0元下单"、"一键付款"为特点迅速渗透,但部分平台存在"0元"、"免费"的刻意引导,使其逐渐成为老年人的消费困境[3] - 在调研的十余位中老年人中,超半数用户遇到过被动开通的情况,近10名用户向记者"吐槽"了该功能的风险及自身担忧[5] 中老年用户的使用体验与核心问题 - 便捷的支付方式模糊了消费者对资金流出的实时感知,有用户因免密支付在一个月内下单近30个快递,次月发现银行卡余额减少近千元[4] - 中老年群体对创新支付方式的排斥性显著,7位受访用户明确表示"不需要"免密支付,6位认为"先用后付"没有实际用处,核心顾虑集中在"易误操作"和"资金安全"[6] - "开通容易关闭难"是共同问题,有8位受访者反映找不到关闭入口或需填写过多信息,部分用户因先用后付误操作还需承担退货运费[6] 平台功能设计与商业逻辑 - 平台在用户确认支付时嵌入"开通免密支付"或"选择先用后付"选项,开通过程简单,一般仅需同意服务协议、输入支付密码即可[7] - 部分平台如携程推出自有产品"极速支付",由平台关联支付机构运营,旨在提升付款效率并暗藏构建内部支付生态的考量[8] - 平台热衷于推广这些功能是为了提高支付成功率、降低试错成本,从而有助于提高商家转化率和增加"回头客"[12] - 在商品付款时,平台通常会优先为用户勾选免密支付或先用后付方式,例如淘宝会优先勾选先用后付,其次是免密支付[10] 行业专家分析与平台回应 - 微信支付表示免密支付设计初衷是优化在特定场景(如公交地铁、水电煤缴费)的快速支付体验,并在电商促销秒杀、直播抢购等场景满足用户对支付速度的高要求[12] - 平台强调有充足的安全保障措施,并为免密支付设定较小的额度,通常根据用户消费习惯推荐额度,用户可在上限内自行修改[13] - 有平台以55周岁为界限,对中老年用户不开放"先用后付"等产品,也不进行相关营销,转而推荐使用由家人绑定管理的"亲情卡"[16] - 专家指出,部分群体容易将"免密"理解为"免费",对"先用后付"的还款义务认知不足,加上操作失误率较高,极易陷入重复消费或债务困境[11]
适老支付的“默认隐忧”
北京商报·2025-10-26 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