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马斯克的机器人计划,藏不住了
36氪·2025-10-27 07:24

特斯拉Optimus战略与规划 - 马斯克在第三季度财报会上将叙事重心转向人形机器人Optimus,宣布Optimus V3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发布,并计划明年底启动年产100万台规模的生产线 [1] - 当产量突破百万级,Optimus单价有望降至2万美元,此举将击穿消费级与工业级市场的准入门槛,开启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周期 [1] - 特斯拉的战略是复用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积累,包括供应链管理、规模化生产经验以及Dojo超算带来的AI训练效率提升,以支持Optimus的量产 [1][7] 全球具身智能赛道发展现状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上发生141起投融资事件,其中51起单笔过亿元,融资总额已超去年全年两倍 [1] - 行业技术演进分为三个阶段:2022-2023年为运动控制突破期,2023-2024年进入多模态感知融合阶段,2024-2025年迎来认知觉醒关键期,融资规模爆发式增长 [3][4] - 国际巨头如特斯拉注重全栈自研与场景深耕,而国内玩家呈现单点突破与生态协同的特征,技术路线存在显著差异 [4] 主要市场参与者与策略路径 - 国际参与者包括特斯拉的Optimus、Figure AI在宝马工厂实现核心工序落地,以及OpenAI通过投资硬件载体完成技术转化 [2] - 国内参与者如宇树发布人形机器人R1,智元则凭借大模型优势推出具身智能解决方案,成立两年来密集融资11轮,总额达数十亿元 [2] - 特斯拉选择规模化与通用化路径,依托制造优势先攻工业场景;国内企业多选择细分场景与定制化路径,以规避重资产陷阱 [8][9]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潜在风险 - 2025年国内具身智能企业中,74%的融资集中在A轮及更早阶段,超过80%的企业尚未实现规模化营收,产品多停留在原型机展示或小范围测试阶段 [10] - 行业存在供需错位问题,供给端机器人成本高昂且适配性弱,需求端则要求高性价比与强适配性,同时关键技术指标缺乏统一标准 [12] - 核心部件如高端电机、精密传感器的进口依赖度高,推高了成本并带来供应链安全风险,资本的盲目涌入可能放大行业泡沫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