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危险的科技成长基金
虎嗅·2025-10-27 10:52

文章核心观点 - 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将更多地集中在泛科技领域,包括AI算力、创新药、机器人等,这些领域被视作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4] - 科技成长基金虽然具备高收益潜力,但波动性极大,其下跌幅度可能同样惊人,因此选择产品时应重点考察业绩的长期稳定性,而非仅仅关注短期锐度[5][6][23] -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选择头部权益大厂的科技基金产品是更求稳的策略,因为大厂在投研资源、团队结构和风险控制上更具优势[13][14][15] 头部基金公司科技投资策略 - 头部基金公司正将投研资源向泛科技领域集中,并提拔了大量科技方向的新人基金经理以应对投资格局变化[4][15] - 头部公司普遍推行团队分工与高效共享的研究模式,例如中欧基金打造“工业化”团队,汇添富基金按AI产业链上中下游划分研究小组[17] - 头部公司的科技产品配置通常更为均衡,覆盖光模块、PCB、汽车、互联网龙头等多个板块,而中小公司的产品则倾向于集中仓位押注单一热门板块以追求更高弹性[10][11] 主要头部基金公司科技团队分析 - 富国基金在科技成长领域的人才结构被认为相对最优,拥有林庆、许炎、曹晋等投资经验近十年的中生代选手,其代表作年化收益能保持在10%以上[29][30] - 易方达基金科技团队人才梯队完善,主要通过自主培养补充人才,但尚缺能与公司内价值风格顶流基金经理比肩的顶级科技选手[33][34][35] - 中欧基金科技团队较为年轻化,新秀冯炉丹表现突出,其管理的中欧数字经济基金近一年收益达166.21%,同类排名第一[36][37] - 景顺长城科技团队覆盖全面,拥有杨锐文等旗帜性人物,其代表作11年年化收益达14%,但团队阵容稳定性曾因核心人员离职而受损[38][39] - 汇添富基金在科技成长方向上投入力度最大,打破了内部培养传统,引进了大量基金经理,但目前团队缺少业绩稳定性强的选手[40][41][42] 科技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与风险 - 科技成长方向的基金经理通常对高估值容忍度更高,持仓集中,对热门行业心态乐观,这导致其在行情退潮时亏损往往也较多[22][23] - 科技基金经理的操作手段多集中于中观行业比较选择高景气赛道后筛选个股,或自下而上寻找高成长公司进行重配,在牛市环境中易创造出色业绩[20][21] - 历史案例显示,依赖激进策略短期成名的科技基金经理(如任泽松、宋昆)难以持续,往往因未能适应市场风格转换而业绩下滑甚至离开行业[18] 投资者选择科技基金的建议 - 选择科技成长类基金的核心维度是长期业绩的稳定性,需考察其在不同产业周期中预判主流机会和适时调整配置的能力[23][24] - 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投资目标与习惯,在头部公司中选择适合长期持有的产品,或仅将高锐度产品作为阶段性配置工具[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