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新规核心内容与影响 - 助贷新规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要求金融机构在"白名单"制度下开展助贷业务,并将利率红线全面压降至24%以下,压降了原本24%-36%的高定价业务空间 [1] - 政策倒逼金融机构加速清理合作版图,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10月1日前陆续完成合作机构信息披露 [1] - 新规大幅压缩助贷产品利润空间,倒逼平台将经营重心前移,通过风控和合理定价优化客群结构,并在成本、效率与回款率之间寻找更精细化的平衡点 [2] 贷后催收行业现状 - 催收服务机构作为贷后管理核心环节,在金融机构"白名单"中占比普遍超过30% [1] - 尽管有《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等规范,暴力催收仍是行业高频投诉区,言语侮辱、威胁等方式时有出现 [1][3] - 市场大多数贷款平台采用自营催收与委外催收相结合的方式,催收流程按逾期时长划分为"电催—调解—法诉"等不同阶段 [9] 催收业务面临的挑战与变化 - 行业整体M3(逾期三个月)阶段的回款率低至3%至5%,机构一般会将M3到M6或M3到M12的逾期整阶段打包处理 [12] - 在利率上限锁定为24%后,依赖暴力催收维持回款率的贷后管理方式不再具备生存空间,平台更注重和逾期用户协商,帮客户规划债务解决方式 [13][14] - 传统催收的"人海战术"和"电话轰炸"虽有短期效果但后遗症大,实施文明、合规、精细化的催收需要投入更多时间、专业团队和先进技术,导致催收成本上升 [11] 行业违规行为与风险点 - 存在"失联修复"等违规催收手段,即平台方或催收机构通过相关手段或渠道修复逾期客户当前手机号码,其中获取用户未授权信息属违规行为 [6][7] - 部分催收员使用虚拟号进行联系,平台方往往否认暴力催收行为,这类情况更多可能发生在外包公司或处理账龄很后端的逾期客户时 [5][6] - "反催收"黑灰产活跃,以"债务重组""债务优化"为旗号,试图从借款人处获取高额服务费,也让助贷平台头疼不已 [13]
M3阶段回款率低至3% 助贷平台催收困局待解 暴力催收仍存
北京商报·2025-10-27 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