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先用后付”与“免密支付”便捷背后:中老年群体面临消费“迷雾”
搜狐财经·2025-10-27 13:39

新型支付方式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渗透与问题 - “先用后付”和“免密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正加速渗透,中老年群体成为特殊用户 [1] - 这些功能以“一键下单”和“0元购”为卖点,在简化支付流程的同时,可能导致部分中老年用户非理性消费 [1] - 超六成受访中老年用户遭遇过被动开通支付功能的情况,在电商和短视频平台等高频消费场景中诱导开通现象突出 [1] - 数据显示,在接受采访的十余位中老年人中,仅2人主动选择使用新型支付方式,7人明确表示不需要免密支付,6人认为“先用后付”无实际价值 [1] 平台操作设计存在的缺陷 - 开通免密支付通常仅需同意协议并输入密码,而关闭功能则需跳转至其他应用或经历5步以上操作,存在“易开难关”的设计 [2] - 部分平台默认勾选“先用后付”为优先支付方式,用户在抢购商品时极易误触,例如拼多多“多多钱包免密”开通后点击“马上抢”即可直接支付 [2] - 这种设计加剧了中老年群体对资金安全的担忧 [2] 平台推广新型支付方式的商业逻辑与影响 - 免密支付可缩短支付流程,降低用户放弃率,在秒杀、直播抢购等场景中提升交易转化率效果显著 [2] - 微信支付方面表示,免密支付在公交地铁、水电缴费等场景中可提升用户体验 [2] - 然而,这种便利性对中老年群体可能适得其反 [2] 专家对行业规范与平衡发展的建议 - 专家建议平台应遵循“明确告知、主动选择、便捷管理”原则,在开通流程中清晰展示支付含义、额度及风险提示 [3] - 关闭路径应与开通同样便捷,并在支付设置中置于显眼位置 [3] - 科技迭代速度与中老年群体实际应用需求的失衡是移动支付行业面临的共性矛盾,平台需在便利性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3] 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市场调整与解决方案 - 部分平台开始调整策略,微信支付表示免密支付需用户手动确认并验证密码后开通,并提供简洁的管理方式 [3] - 另有平台以55周岁为界限,对中老年用户不开放“先用后付”,转而推荐“亲情卡”由家人管理 [3] - 专家建议平台可推出“老年友好版”界面,简化交易流程,并在关键条款处采用显著方式提示用户 [4] - 建议建立“先行赔付”机制,若因诱导开通、误扣款导致用户损失,电商平台应先行垫付 [4] 中老年网民市场规模与重要性 - 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规模达1.6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2% [4] - 随着这一群体数字消费能力的提升,保障其支付安全成为重要课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