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AR眼镜显示核心:微显和光学模组的技术和市场演进 | 钛资本研究院
钛媒体APP·2025-10-27 15:44

文章核心观点 - AI与光学技术突破推动AR眼镜加速走向消费市场,AI+AR眼镜以“无感交互+空间计算”重新定义人机共生,成为下一代个人计算入口的核心载体 [1] - 微显示与光学模组是决定设备体验与产业落地速度的核心,其技术突破与协同演进是破解行业瓶颈的关键 [1] - 行业正处于探索期末期、发展期中早期,进入实用化阶段,等待类似iPhone的爆发时刻 [3][4][23] XR产业发展与市场现状 - XR产业演进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7年为萌芽期,2018-2021年为市场分化期,2022年起进入新发展阶段 [3] - 当前VR领域呈现Quest、Pico、Vision Pro三足鼎立格局,Meta的Quest系列全球保有量约2000万台,年出货五六百万台 [3] - 当前市场主要有四种XR设备:采用LCD加Pancake方案的VR/XR设备、半沉浸式AR设备、AI+AR设备、无显示AI设备 [4] - 中国市场数据显示,AR出货量与VR之比从上月的约4:1,较2024年初的1:1大幅增长,AR增长得益于Meta雷朋眼镜去年销量超100万台,今年预计超200万台 [5] 行业技术趋势与发展瓶颈 - 微显示器占设备BOM成本的50%,光学部件占10%-20%,二者决定行业发展速度 [8] - 2023年液晶显示器(Fast-LCD)仍占XR市场主导,占比69%,但占比正不断下降;硅基OLED占比持续提升;Micro LED占比不足1%,但呈上升态势 [7] - 行业面临四大瓶颈:设备重量与价格(部分眼镜重500-600克)、显示质量(存在模糊、拖影等问题)、成本问题(1.3寸硅基屏成本超300美元)、功耗问题(AI眼镜续航基本不超过两小时) [9] - 初步估算,到2028年,基于硅基OLED的XR设备出货量约达600万台 [7] 微显示技术路线与进展 - 主流显示技术包括液晶LCD(搭配LCOS)、硅基OLED、硅基Micro LED [8] - 液晶LCD成熟度高、亮度足够,但存在显示效果差、颜色淡、寿命短的问题 [8] - 硅基OLED为自发光技术,色彩、寿命、均匀性、响应时间等问题已改善,但亮度难以达到AI设备的高要求 [8] - 硅基Micro LED亮度高、耐高温,已进入商业化阶段,但全彩化量产存在瓶颈且售价较高 [8] - 昀光科技推出场堆叠发光(FSL)数字驱动技术,刷新率达144Hz以上,场频3840Hz,1.3寸屏成本仅100美金,远低于市场200-300美金的售价,并于今年年底开始量产 [10][11] 光学波导技术发展与创新 - 实现“小器件、大画面”依赖两大核心技术突破:微显示源技术和光学耦合器件技术 [16][17] - 主流光学耦合器件技术有三种:阵列光波导、表面浮雕光波导和体全息光波导 [17] - 光学耦合器件面临共性技术挑战:成像亮度不足、系统光效偏低、背向漏光、彩虹纹干扰等 [18] - 张宇宁团队研发的PVG(偏振体全息光栅)优势显著:光效达3000nit/lm,远超SRG的1000nit/lm以下;彩色样机FOV达60度;背向漏光小于3%;成本比SRG低60%,目标单片成本控制在30美元以下 [21] - PVG技术计划2026年一季度量产出货,产品涵盖一维、二维波导片 [21] 公司技术与产业化进展 - 昀光科技成立于2019年,实行显示驱动芯片自主设计与微显屏体制造一体化的运营模式,累计投资额已接近4亿元,正在建设12寸产线,总投资12亿元,将实现年产超过1000万片硅基OLED微显示器的规模 [12] - 公司团队约100余人,已推出全系列产品线,覆盖0.13至1.32英寸等多种规格,今年光博会上发布的0.13/0.18英寸高亮Micro-OLED新品亮度突破10万尼特 [13] - 东南大学显示研究院团队承担大量来自国内外龙头企业的委托研发项目,技术方向聚焦于人类视觉感知评价和未来新型显示技术研发 [14][15] - PVG技术从2013年开始积累,历经12年从demo推进至中试线调试,吉安中试线设备到位并完成首片样片下线 [21][22] 未来展望与产品形态 - XR产业要迎来类似iPhone的爆发时刻,需满足硬件供应链完全准备就绪并搭配能实现裂变的社交内容等多重前提 [23] - 未来五年是产能规划建设的关键期,当硬件产能建设完成后,整机出货量将逐年提升;用户活跃度达到一定水平,软件内容实现裂变,产业便会进入高速增长期 [24] - 近眼显示的发展需依托下游市场需求,最终可能形成多赛道并行的格局,核心在于技术与需求的精准适配 [25][26] - 近期可重点关注微显领域硅基OLED提升亮度的进展,以及光效和成本有组合优势的PVG路线的产业化进展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