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街的战略定位与经济贡献 - 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其核心区面积为2.59平方公里,占北京市土地面积的0.02% [1][2] - 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占北京市比重超过70% [1][2] - 贡献了北京市三分之一以上的金融业增加值及约70%的金融业税收 [1][3] 资产管理高地建设 - 截至2024年末,西城区驻区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0万亿元,占北京市总量的50%左右,占全国的12.5%左右 [4] - 构建了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全领域的资产管理体系,是全国头部资管机构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4] 对外开放与创新实践 - 区域内共有外资金融机构120余家,涵盖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商业银行、金融集团及支付组织的中国区总部 [3] - 创新实践成果包括高盛高华证券成为北京首批外商独资券商,以及全国首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等 [3] - 戴德梁行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一季度,金融街租金水平和十年历史平均吸纳率等指标均居领先地位 [3] 金融服务机制与平台 - 创新构建了北京金融街合作发展理事会、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北京金融街服务中心有限公司、金融街论坛“四位一体”服务机制 [5][12] - 首创“双管家”服务模式,深化集监管支持、机构运营、环境优化等为一体的“6R”服务体系 [5] - 打造了包括金融街研究院、《金融街观察》、“金融街发布”在内的“六大平台”以强化服务支撑能力 [5] 科技金融发展 - 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四年多来已汇聚27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90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90% [7] -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年均增速约15%,高于一般贷款增速 [8] - 截至2025年9月末,北京地区银行间市场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超过2100亿元,居全国前列 [8] 绿色金融进展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北京市绿色贷款余额逼近2.4万亿元 [8] - 2024年科创公司债券、绿色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分别达2155亿元和741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8] - 国家外汇管理局“科汇通”试点落地,便利国际绿色科研资金跨境使用 [8] 普惠金融成效 - 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5%,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8%,创业担保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近40% [9] - 国家外汇管理局搭建的外汇衍生品银企服务平台,已服务超2300家企业累计签约业务129.4亿美元,其中中小微企业家数占比超九成 [9] 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 - 北京地区银行新发放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及养老产业贷款累计超过140亿元 [10] - 作为北京市首个数字人民币试点示范街区,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近2000万个,交易笔数达5.4亿笔,金额逼近3000亿元,支持受理商户近200万家 [10] - 证监会累计将27个项目纳入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多个项目源自金融街机构 [11] 未来发展规划与国际合作 - 将着力构建更具韧性和国际化的现代金融体系,重点提升全球顶尖金融资源集聚能力 [14] - 以北京证券交易所为核心引擎,打造“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资本市场生态圈 [14] -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国际化水平创新高,海外分会场增至5个,辐射东南亚、中东、欧洲、北美等关键区域 [13][14]
瞭望 | 北京金融街:提升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