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学领域的国际地位演变 - 中国专家从2012年主要向日本、韩国同行学习,转变为在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大会上近20%的重磅研究报告来自中国团队 [1] - 中国医生在国际舞台的角色从只能在台下听讲、仅有个案报告,转变为成为大型国际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并主导早期临床研究 [2][4] - 跨国药企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从2016年对中国高发肿瘤无专项布局、不邀请中国专家担任主要研究者,转变为设立中国研发中心并邀请中国专家主导研究 [4] 肝癌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 周俭和樊嘉院士团队的CARES-009大型III期研究显示,"双艾"组合方案使肝癌患者中位无事件生存期长达42.1个月,较单纯手术延长近两倍 [2] - 中国原发性肝癌发病与死亡人数全球占比均超过40%,但诊治水平实现革命性提升 [3] - 国家药监局已累计批准20款肝癌治疗药物与方案,数量超过美国、欧洲与日本获批同类药物的总和,其中专家团队深度参与18款的临床研究 [3] 中国创新药出海与商业模式 - 2025年成为中国创新药海外商务拓展大年,本土药企新药对外许可授权总金额突破1000亿美元,为有史以来巨大突破 [6] - 行业在单抗、双抗、ADC、溶瘤病毒和分子疫苗等热门技术领域,核心技术多为国际药企首创,本土企业优势在于快速跟随和优化 [6] - 行业整体仍处于快速跟进模式,在新靶点、新机制、新技术的原始创新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6]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不足 - 产学研协同存在协调不力和"断链"问题,大学和研究所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脱节 [7] - 许多药企因人才资金缺乏和短期利益驱动,更倾向于快速跟随和改良创新,而非源头创新 [7] - 行业需清醒认识到"某些领域领跑"不代表"整体领先",在基础研究、创新技术及全球商业化能力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7]
不要过早宣扬“中国创新药世界第一”对话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主要创始人秦叔逵: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每日经济新闻·2025-10-27 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