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资本布局香港保险市场概况 - 京东与越秀集团近期相继进入香港保险市场,标志着内地资本围绕跨境金融与大湾区保险的生态布局加速开展 [1][5] - 内地资本南下香港的核心驱动力在于香港保险牌照具备多币种保单、全球资产配置等独特国际化优势,旨在服务大湾区跨境需求 [1][5] - 香港保险市场正经历深刻重塑,内资企业面临品牌信任与本地化运营的新挑战 [1][9] 京东的香港市场进入策略 - 京东通过旗下公司取得保险经纪牌照,并更名为“京东保险顾问(香港)有限公司”,正式以自有品牌切入香港市场 [1][2] - 该牌照有效期自2025年10月14日至2028年10月13日,可经营一般及长期业务(包括相连长期保险) [1] - 京东已在招聘网站招募合规负责人、保险顾问等岗位,筹建香港本土化团队 [2] - 此前京东已通过参股的数字银行Livi银行与中银人寿、富卫保险合作,在香港保险分销领域布局 [2] - 京东进入香港市场是为了将保险纳入其“零售+金融”生态,强化客户服务闭环,并为海外布局积累经验 [2] 越秀集团的收购历程与股权结构 - 越秀集团在经历近十年竞购后,于2025年10月9日完成对香港人寿的全资控股交割 [2][3] - 越秀集团通过新成立的全资附属公司越秀保险控股间接持有香港人寿83.33%的股权,连同其旗下创兴银行子公司原有的16.67%股权,实现完全控制 [2] - 此次交易在2025年9月25日获得监管批准 [3] 内地资本南下香港的历史背景 - 内资南下早有迹象,2017年云锋金融联合蚂蚁金服等机构斥资131亿港元收购万通保险亚洲 [4] - 2018年,腾讯联合英杰华集团、高瓴资本打造香港首家网上人寿保险公司Blue [4] - 京东与越秀集团的入局是内地资本布局香港保险市场的延续与升级 [4][5] 香港保险市场的吸引力与核心优势 - 香港寿险牌照被视为“跨境通行证”,可同时做多币种保单、链接全球资产,是内地牌照无法替代的稀缺资源 [5] - 香港保险公司可投资全球股债不动产,在投资渠道上具有国际化优势 [5] -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连接内地与全球的重要桥梁,持有当地牌照可更灵活地服务跨境客户,开展离岸产品和财富管理业务 [5] - 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带来了养老、医疗、财富传承等跨境保险需求 [5] 香港保险市场生态的变革趋势 - 客户结构呈现“内地化”趋势,2024年香港长期保险业务新造保单保费达2198亿港元,同比增长21.4%,其中中国内地保单持有人贡献了628亿港元的新增保费 [6] - 市场未来将更聚焦于健康险、养老险和高端储蓄类产品,以回应内地高净值客户需求 [6] - 内资将“微信/支付宝小程序+直播投教+线上核保”整套科技打法引入香港,带动市场科技化 [6] - 香港保险业数字化水平较低,评估平均分仅51.1(满分100),传统保险公司后端理赔、核保仍依赖纸质流程 [7] - “养老化”成为重要趋势,内地险企把“养老保险+康养社区”模式输出香港,催生“保单+入住资格”一体化产品 [7] - 短期内香港保险市场将出现更多并购与整合,中长期可能形成外资/港资为主与内资主导的“两种模式”并行 [8] 内资企业面临的挑战与优势 - 内资企业在保险精算、风险管理、本地化合规等方面需补课,需在专业化经营与长期资本管理上投入更多 [9] - 内资险企的竞争优势是母公司可长期注入低成本资本,投资端承受波动能力高于香港本地中小险企 [9] - 短板是品牌信任与拥有150年历史的友邦、保诚差距甚远,缺乏营销渠道,前期投入大,风险高 [9] - 互联网平台具备庞大的用户群和数字化能力;国企则拥有稳健的资本来源和政府资源,能够快速形成品牌影响和服务网络 [9] - 在港内资险企更熟悉赴港内地客户的全球资产配置需求,其品牌也更容易赢得信任 [10] 香港保险市场整体表现 - 2024年香港保险密度高居亚洲首位、全球第二,保险渗透率达18.2% [11] - 2025年上半年,香港毛保费总额达4234亿港元,长期业务的新造保单保费为1737亿港元,同比上升50%;长期有效业务的保费收入总额为3650亿港元,同比上升33.7% [11]
京东、越秀落子香港保险市场 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养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