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原磊: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经济日报·2025-10-28 08:08

现代化经济体系核心观点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和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1]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体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1] -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环节、层面和领域相互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发展生产力并形成相适应生产关系的过程[2] - 新质生产力基于原创性、颠覆性科技突破,将引发经济体系形态根本性变化,需构建相匹配的新型制度体系[3] 现代化生产体系 - 现代化生产体系本质是承载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系统,具有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低碳、开放共赢特征[4] - 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总量首次突破130万亿元人民币,"十四五"以来平均增速达5.5%[8] - 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关键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比重约70%,新能源汽车出口额持续高速增长[8] - 需集中资源投入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13] 现代化分配体系 - 现代化分配体系统筹效率与公平,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和财富流动,形成共建共享机制[5] -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2020年增加912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56∶1降至2.34∶1[9] - "十四五"以来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5亿人,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9] -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制度体系,加强产权保护,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14] 现代化流通体系 - 现代化流通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实现从生产到消费高效衔接的新型商品服务流动[6] - 建成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2024年快递业务量超1700亿件,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10] - 农村快递覆盖率超90%,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至29条[10] -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落实"五统一、一开放",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基础设施和要素资源市场[15] 现代化消费体系 - 现代化消费体系对传统消费行为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和生态化升级,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需求端驱动力[7] -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8.3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50%[11] - 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人,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绿色产品消费规模扩大[11] - 短期通过消费券、减税降费等方式刺激需求,长期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提升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16][17] 体系建设进展与挑战 - 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8] - 生产体系面临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分配体系存在收入差距较大挑战[12] - 流通体系整体效率和国际化水平不够高,消费体系结构和品质有待优化,不同环节间协同配合有待加强[12] - 需着力完善各体系薄弱环节,加强生产与消费、分配与消费等环节之间的协同配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