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热度与商业化现实 -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但全球出货量预测(1.8万台)与厂商百万台产能目标存在巨大差距 [1][3] - 行业整体处于商业化早期,多数企业仍在从0到1阶段挣扎,能稳定出货的企业极其有限 [3] - 智元机器人是当前国内量产进度最快的企业之一,2025年已量产2000多台通用机器人,全年预计销售数千台 [3] - 特斯拉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试产规模仍不足1000台,与其2026年底年产100万台的目标相去甚远 [3] - 工业场景机器人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可达8万小时,但具身智能机器人目前远未达到此可靠程度 [7] 核心玩家战略路径 - 特斯拉采取规模化路径,通过复用汽车产业技术(如FSD芯片、宁德时代电池)将单机成本从原型机7万美元降至2万美元以下,目标是以规模降成本击穿市场门槛 [9] - FigureAI选择聚焦场景深度,通过“工厂+家庭”双场景数据积累形成闭环,与宝马合作实现15%至30%的生产成本削减,并与Brookfield合作收集超10万户家庭数据 [5][10] - 智元机器人专注解决国内制造业细分场景需求,产品矩阵包括16.8万元起的远征A2和9.8万元的灵犀X2,通过与均胜电子等龙头企业合作验证机器人价值 [3][11] - 宇树科技推行“价格破局”策略,R1机型起售价仅3.99万元,目标为技术普惠,主要面向个人开发者、研究机构及入门级消费市场 [5][6][11] 中国供应链优势 - 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成本占整机绝大部分,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突破,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突破70% [14][17] - 绿的谐波将谐波减速器价格降至进口品牌60%,为特斯拉Optimus定制14mm微型谐波减速器,单机用量达48个,2025年订单同比增长210% [15] - 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近六成核心零部件来自中国企业,包括三花智控的关节驱动系统、拓普集团的执行器、五洲新春的行星滚柱丝杠(2025年三季度产能3000根/月) [15] - FigureAI同样依赖中国供应链,长盈精密7-8月机器人业务营收超上半年总和,其中FigureAI订单贡献占比超60%;领益智造从零部件供应商升级为整机代工厂商 [16] - 国产化率提升显著降低整机成本,是宇树科技能推出3.99万元低价产品的关键,预计到2030年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有望超80% [17]
深扒人形机器人赛道后,三个“不能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