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轨迹 - 2008年入职花旗银行,成为伦敦最年轻的交易员 [2] - 仅用3年时间便跻身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操盘手之列,日交易规模达数千亿美元 [2] - 2009年作为新人赚取1200万美元利润,成为花旗首位从业第一年利润超1000万美元的交易员 [18][19] - 2011年为公司赚取3500万美元利润,获得245万美元奖金,成为全球最赚钱的交易员之一 [31] 交易策略与市场洞察 - 交易盈利的核心在于当市场共识错误时坚持正确判断,利用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获利 [23] -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银行间拆借停滞,外汇掉期业务因具备抵押性质而成为唯一可行借贷方式,价差扩大带来巨大交易机会 [15] - 通过大举买入欧洲美元产品押注经济不会复苏、利率不会上升,与公司内部共识进行反向操作 [25][26] -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市场恐慌中平掉获利头寸并反手做多利率上升,在一周内进账数百万美元 [27][28]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业务表现 - 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后金融圈陷入恐慌,花旗获得政府首批救助资金 [14][15] - 外汇掉期业务在全球濒临破产背景下极其热门,交易员赚得盆满钵满,一笔2.4亿瑞典克朗的3个月期交易在圣诞节时已赚取70万美元利润 [15] - 短期利率交易部获得特殊豁免权,允许所有交易员开展相同交易 [19] 公司内部管理与文化 - 新人需通过服从性测试,如为整个交易大厅的100人购买不同午餐 [12] - 离职过程复杂,公司通过轮番会议、威逼利诱等方式试图留住关键交易员及其递延薪酬 [37][38] - 最终离职被管理层视为交易员的个人胜利,反映出公司与顶尖人才之间的博弈 [39] 行业结构性问题的认识 - 意识到经济不平等是导致经济体系崩溃的结构性危机,而非周期性现象 [25][26] - 财富不断从普通家庭和政府流向少数富人口袋,中产被掏空的同时政府陷入债务泥潭 [25] - 科班出身的交易员常将经济简化为数字游戏,脱离现实,而来自富裕背景的交易员缺乏对贫穷的真实认知 [23]
花旗年薪百万的“最赚钱交易员”:我赚的每一分,都沾着穷人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