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宣布,央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1] - 该政策适用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新冠疫情以来发生的一定金额以下违约,二是已全额偿还 [1] - 政策计划在履行相关程序并进行技术准备后,于明年初执行 [1] 政策目标与逻辑 - 政策核心逻辑在于平衡信用体系的约束性与社会公平性,针对因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短期违约进行救济,避免长期记录违背公平并削弱信用体系公信力 [2] - 政策体现从单纯"信用惩戒"向"信用惩戒与修复并重"的转变,是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理念的进步 [2] - 政策核心目标是教育和救济非恶意失信群体,如因疫情影响临时失业、重大疾病、疏忽大意导致逾期者,而非包庇纵容"老赖" [3] 政策机制与设计 - 信用修复机制并非"征信洗白",而是有条件、有程序、有时限的过程,通常要求借款人已结清所有欠款并保持良好信用记录,可能通过主动申请、参加信用培训、做出信用承诺等方式证明诚信意愿 [3] - 政策设计和执行需精细,要防范道德风险,防止利用修复机制进行"投机性"失信,修复门槛、条件和审查流程应精准严格 [3] 现行征信体系背景 - 现行《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个人不良信息自不良行为终止之日起保存5年,超过5年应予以删除 [4] - 5年的不良记录期限被指降低了经济主体获取资金的可能性,抑制了消费和投资,与促消费、稳楼市政策相悖 [4] - 有观点指出,2020年前央行征信系统实际不良记录展示时间为2年,而当时金融机构风险水平并未高于当前 [4] 政策预期影响 - 对个人而言,政策有助于打破"一朝失信,终生受限"困境,为非恶意失信且已积极改正者提供出路,避免因一次失误在贷款、求职、租房、出行等方面长期受限 [5] - 政策激励个人主动偿还欠款、处理历史信用问题,恢复个人的金融"通行证",有助于改善生活、实现个人发展如创业融资 [5] - 从宏观层面看,政策有助于释放消费潜力、改善信贷生态、提振市场信心,使更多居民重新获得贷款资格,促进消费与小微经营融资 [6] - 信用修复将减少因信用记录"误伤"带来的信贷扭曲,优化风险识别,长期被不良记录限制的个体重新纳入信贷循环有助于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普惠金融质量 [6]
央行正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 业内:将减少因信用记录“误伤”带来的信贷扭曲
每日经济新闻·2025-10-29 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