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导向 - 粮食安全与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战略部署的核心交汇点,明确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1] - 党中央强调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部署种业振兴、农机装备攻关和耕地质量提升[1] - 政策目标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确保粮食自主供给[1] 农业科技发展成效 - 202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良种覆盖率超96%[2] - 全国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80%[2] - 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42.6%,较2022年提高1.3个百分点[2] 区域实践案例 - 河南通过良种、农机与农艺融合推动小麦主粮现代化转型[2] - 湖南围绕水稻科研创新提升稻作产业链效率与资源利用率[2] - 黑龙江依托黑土地保护与现代农业科技实现玉米、大豆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与生态发展[2] 政策支持体系 - 国家密集出台《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等指导性文件[3] - 政策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方向指引,加速科技与农业生产融合[3] - 政策体系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和粮食稳产增产提供核心支撑[3] 行业发展挑战 - 创新协同机制不完善,科研院所、企业与生产一线衔接不畅,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3] - 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在科研投入、农机装备水平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差距[3] - 新质生产力在基层农业中的渗透度有待提升,部分地区科技推广面临困难[3] 产业层面发展路径 - 健全国家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牵引建设协同攻关平台[4] - 聚焦良种选育、智能农机、耕地质量提升、数字农业等关键领域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4] - 加大中西部和粮食主产区科研资金、人才与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区和数字化农场[4] 企业层面发展路径 - 强化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涉农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4] -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智慧农机制造基地[4] - 健全科技成果收益分配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带动中小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提升技术水平[4] 个体层面发展路径 - 健全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完善科技特派员常驻制度,推动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5] - 鼓励返乡大学生、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践行者与推广者[5]
用好农业科技“金钥匙”
经济日报·2025-10-29 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