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我与中国的学术之缘”系列访谈之三:未来,中国学将更加“开放”
环球时报·2025-10-29 07:04

文章核心观点 - 多位国际学者探讨中国学的世界意义与时代价值,认为理解中国的关键在于其作为“文明国家”的独特性和历史连续性 [1][2][3] - 中国学研究正在全球扩散,西方影响力在逐渐“去中心化”,许多问题不了解中国便无法回答 [3] - 中国正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选择 [9][10] 历史中国的塑造作用 -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提出中国是“文明国家”而非典型的“民族国家”,其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塑造了当代中国 [2] - 从秦朝至今,中国国家制度的核心形态依然可辨,这种深层连续性体现了文明传承的力量 [3] - 中国人口构成多元但在漫长历史中形成了更统一的认同,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人们期望国家能代表民意、行事正确 [3] 中法文明对话与汉学研究 - 法国学者白志敏的研究揭示17、18世纪中法处于各自历史上的辉煌阶段,双方有深刻交流 [4] - 康熙时期来华的法国“国王数学家”记录清廷执政细节,其作品影响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法国思想家 [4] - 法国汉学研究已扩展到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国研究结合等领域,中法乃至中欧文明对话将持续深化 [5] 理解动态发展的中国 - 比利时学者顾爱乐强调要理解当代中国,必须理解其历史文化根基并认识到中国始终处于快速发展的动态进程中 [6] - 中国“集体导向思维”与“个体创业自由”的独特结合,以及务实精神(学习是为了应用)是推动快速发展的重要文化特质 [7] - 中国学研究必须摒弃过时刻板印象,学者需实地调研并加强中文教育以理解真实、动态发展的中国 [8] 汉学的全球化与土耳其案例 - 土耳其汉学研究始于1935年,随1971年土中建交而发展,年轻学者兴趣从古代中国转向当代中国 [8] - 土耳其目前缺乏直译的中国文学史著作,精准翻译对增进文明交流至关重要 [9] - 汉学研究必须突破地域局限成为全球性学问,以跨越文化隔阂并促进世界准确理解当代中国 [9] 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 中国是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探索一条基于非殖民、非霸权模式的现代化道路 [9][10] - 中国实现复兴的内生动力包括源远流长且未中断的历史赋予的文明自信,以及文化强大的适应性和吸收能力 [10] - 中国与拉美等地区交往时尊重主权、构建互利共赢关系,为其他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创造了空间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