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视频生成技术发展现状 - OpenAI推出Sora APP,可通过文字直接生成视频,采用竖屏、瀑布流和算法推荐设计,被称为“AI版抖音”[3] - 除Sora外,文生视频AI赛道涌现Grok、即梦等多款产品,微电影生成技术趋于成熟[5] - AI生成视频内容已占据互联网信息流的99%,牛津大学研究显示AI生成内容比例过半[29] AI视频内容的市场表现与商业化 - AI宠物短剧《真假猫咪公主》单集播放量达1.8亿,热度堪比一线大剧[5] - 国内AI宠物短剧IP单条定制广告报价高达8万元,接近真人短剧商业定价水平[9] - Sora运营成本高昂,每个生成视频消耗约1美元算力成本,用户日均可产出上百条视频[19] 行业影响与从业者反应 - 美国演员工会发布公告反对“合成演员”,强调表演必须以人类为核心,维护会员劳动权益[20] - AI演员Tilly Norwood亮相苏黎世电影节,好莱坞行业从戒备转向主动接触AI技术[20][24] - AI演员具备成本低、行程可控、无大牌行为等优势,对受预算与罢工困扰的行业形成吸引力[24] 用户行为与内容消费变化 - 观众被迫成为“AI判官”,刷视频时需判断内容是否为AI生成,造成心理负担[1][36] - AI生成内容同质化严重,热梗指令重复率高,创作门槛降低导致原创性稀缺[19] - OpenAI推出去水印服务,反映用户对手工制作内容的信任度高于AI生成内容[27] 技术伦理与认知挑战 - AI生成内容模糊真实与虚拟界限,部分视频将真实事件打上AI水印引发争议[29] - 人类对AI内容的恐惧源于分辨真伪能力缺失及被操纵感,传统“眼见为实”认知体系受到冲击[31] - 监管框架尚未明确,行业未就AI参与创作的程度达成共识,争议持续发酵[37]
这种没一点活人感的短视频,凭什么骗过全网
36氪·2025-10-29 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