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真的不是科幻!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啦!就是有点“小贵”……

行业订单动态 - 近期有7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官宣获得超亿元或千台以上订单,包括优必选、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 [2] - 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已获得超6.3亿元订单 [2] - 智元精灵G2机器人拿下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原力无限签下2.6亿元订单,松延动力上半年斩获超2000台商业化订单,合同总额预计突破1亿元 [2] - 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千台级订单合作,金额约5亿元;智平方与深圳慧智物联达成合作,未来三年部署逾1000台机器人,订单金额接近5亿元 [2] - 订单买家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其次为高校和政府单位 [2] 主要应用场景 - 产品落地场景以工业领域为主,例如智元精灵G2将应用于平板产线,实现消费电子组装制造场景的批量落地 [3] - 智平方机器人将进入惠科全球生产基地,覆盖仓储物流、上下物料、零部件装配到质检测试等全流程 [3] -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在汽车制造工厂内部署 [3] - 宇树科技的买家包括科研类高校、政府以及传媒、公共安全及供应链企业等 [3] - 其他应用场景还包括高校科研、文娱导览、商业销售、仓储物流、交通疏导等 [2] 当前发展阶段与核心目标 - 人形机器人“进厂”仅是第一步,核心目的在于连接真实场景数据,基于数据完成技术迭代与升级 [1][4] - 行业认为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是B端先行的必经阶段,最终想象空间在于进入家庭 [4] - 工厂看重的是机器人的“解决方案”,而非“人形”形态本身 [4] - 未来三年的竞争将是“真实场景闭环”的竞争,关键在于机器人能否在真实商业场景中部署工作并将数据反哺迭代 [5] - 当前订单大多属于“试点验证”性质,离“商业性价比”仍有差距 [1][7] 技术路径与形态争议 - 业界对机器人上半身承担核心操作终端功能争议不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下半身移动方式是双足还是轮式 [4] - 轮式机器人优势在于成本低、稳定性强,但双足机器人因资金涌入和产业链成熟,成本下降幅度更快,部分双足机器人成本已与轮式接近且稳定性快速提升 [5] - 足式机器人在通过性差的环境中更适配,而轮式机器人在地面平整、通过性强的工厂更有优势 [5]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瓶颈 - 行业存在品控鸿沟、量产瓶颈、人才缺口以及伦理鸿沟四大堵点 [6] - 高性能核心零部件的规模化、一致性供给存在挑战,小批量试制与大规模量产之间存在品控鸿沟 [6] - 系统集成与测试复杂度高,上千个零部件组成的动态系统其标定、调试、测试体系尚未成熟,导致交付周期长、维护成本高 [6] - 共性瓶颈是应用场景必要性不够,导致“场景—销量—成本”的良性循环无法实现,缺乏数据迭代支撑 [6] - 技术层面可靠性不足,例如在精密装配领域,灵巧手的精细操作能力和产线效率达标难度极大 [6][7] - 行业存在“技术突破前夜的正常泡沫”,风险在于部分企业可能无法跨越“工程化死亡谷”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