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1] - 该政策计划在履行相关程序并进行技术准备后,于明年初执行 [1] - 政策适用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新冠疫情以来发生的一定金额以下违约,二是已全额偿还 [1] 政策逻辑与目标 - 政策核心逻辑在于平衡信用体系的约束性与社会公平性,针对因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短期违约 [2] - 政策核心是从单纯的"信用惩戒"向"信用惩戒与修复并重"转变,体现信用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理念的进步 [2] - 信用修复机制重点在于"教育"与"救济",目标是救济那些非恶意失信的群体,而非包庇"老赖" [3] 政策执行与风险防范 - 信用修复绝非简单的"征信洗白",是一个有条件、有程序、有时限的过程,通常要求借款人已结清所有欠款并保持良好记录 [3] - 政策设计和执行必须精细,要防止有人利用修复机制进行"投机性"失信,修复的门槛、条件和审查流程应该精准、严格 [3] 现行征信体系背景 - 根据现行《征信业管理条例》,个人不良信息自不良行为终止之日起保存5年,超过5年应予以删除 [4] - 有观点指出5年的不良记录期限降低了经济主体获取资金的可能性,抑制了消费和投资 [4] - 在2020年以前,央行征信系统实际不良记录展示时间为2年,而彼时金融机构的风险水平并未高于当前 [4] 对个人的影响 - 对个人而言,政策有助于打破"一朝失信,终生受限"的困境,避免因一次失误而长期在贷款、求职、租房、出行等方面受限 [5] - 政策传递出只要积极履行义务、纠正错误,信用可以恢复的信号,将激励个人主动偿还欠款 [5] - 修复信用意味着恢复个人的金融"通行证",有助于其改善生活、实现个人发展 [5] 宏观经济效益 - 从宏观层面看,政策有助于释放消费潜力、改善信贷生态、提振市场信心 [6] - 信用恢复将使更多居民重新获得贷款资格,促进消费与小微经营融资 [6] - 信用修复将减少因信用记录"误伤"带来的信贷扭曲,优化风险识别,有助于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普惠金融质量 [6]
重磅!央行正研究实施一次性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这类人的不良征信记录将不予展示,专家解读
每日经济新闻·2025-10-29 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