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规模与政策转变 - 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从2013年的39场飙升至2024年的749场,其中今年4月20日单日有43场比赛同时举行[1] - 近期行业出现显著政策调整,包括西安马拉松、成都马拉松等赛事不再特邀黑人选手,以及全国有三四十场路跑赛事被取消或调整,上海马拉松、南京马拉松等大型赛事也取消了健康跑、慈善跑项目[3] - 行业舆论呈现对马拉松过度发展的反思,认为泡沫已到被戳破的时刻[8] 经济效益分析 - 单场赛事经济效益显著,例如今年无锡马拉松3.5万人参赛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经济效益5.05亿元,同比增长78.2%;武汉马拉松外地跑者拉动总效应为2.98亿元,同比增长40.2%[9] - 跑者消费意愿强劲,愿意花费数千元购买赞助商名额或慈善名额,30元的无水印照片也照付不误,赛事期间起点附近酒店价格飙升数倍仍一房难求[12] - 2024年认证赛事中60.68%选手为非本地选手,需承担交通费、住宿费并可能额外旅游消费[12] - 赞助商积极参与,运动品牌、食品饮料等各类品牌通过参赛包、完赛包投放物资,价值常远高于报名费[13] 行业结构性问题 - 行业资源高度集中,北马、上马、厦马等知名赛事人满为患,而去年全国700多场比赛中仅70多场为有影响力的标牌赛事[15] - 中小型赛事面临亏损风险,成本通常在500万到1000万元之间,大型赛事成本在千万元以上,若抛开政府补贴,九成以上中小赛事陷入亏损[15] - 赛事运营难度大,涉及赛道布置、物料采购、宣传推广、安保医疗、城市资源协调等复杂环节[31] 参与群体特征 - 马拉松实际参与群体小众,全国经常跑步人口1.18亿-1.39亿,但参加田协认证赛事全马+半马完赛者仅133.34万人[22] - 赛事对城市居民造成显著不便,包括交通堵塞、市民出行受阻、就医绕行等问题[22] - 出现跑者不文明行为,如随地便溺、乱扔垃圾、过度索取补给等,引发当地居民不满[23] 品牌营销与乱象 - 运动品牌通过"买脚"行为赞助专业运动员、跑步网红及黑人选手,以追求成绩和流量[28] - 存在品牌利用赛事赞助特权阻止其他实力选手参赛的黑幕行为[30] - 部分赛事运营不专业,例如辽宁营口鲅鱼圈马拉松出现选手无补给、无奖牌、颁奖区混乱的情况;大型赛事也曾出现车辆阻挡选手、选手跑错赛道、志愿者干扰比赛等事故[33]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从拼数量转向拼质量,减少赛事数量并严控中小赛事外籍选手名额,将预算转向提升赛事服务与跑者安全[35] - 建议不适合办马拉松的地区转向十公里比赛、家庭跑、短距离越野赛等轻量级活动积累经验[35] - 大型赛事仍需保留对外籍选手的开放以维持竞争水平与国际影响力,避免国内运动员成绩下滑或出现"人情世故"式轮流夺冠[35]
泛滥的中国马拉松,正式进入冷静期
36氪·2025-10-29 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