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9城15.9万亿GDP如何“破圈”创新
第一财经资讯·2025-10-29 16:42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总体概况 -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是贯穿长三角黄金腹地的创新走廊,涵盖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9个城市 [1] - 该区域2024年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11.8%,占长三角经济总量48%,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市科技公司高度集聚 [3] - 9城主政者齐聚,共商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将庞大经济体量转化为协同创新的倍增效应 [1] 南京市产业布局 - 南京加快构建“4+6”产业体系,“4”指人工智能和软件、机器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四大攻坚产业,“6”指集成电路、智能电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低空经济和航空航天 [3] - 南京已有6个产业突破2000亿级,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有望突破万亿元,智能电网有望突破5000亿元 [4] - 软件和信息服务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十多个重点领域实施“一业一策” [4] 无锡市产业布局 - 无锡形成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四大核心地标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四成 [4] - 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三、全球百强城市第十五位,封装测试领域位列全国第一 [5] - 作为国家唯一的物联网先导区,无锡集聚超3500家产业链企业,物联网产业正成为“AI回归物理世界”的数字底座 [5] 常州市产业布局 - 常州制造业基本盘稳健,去年实现工业收入2.2万亿元,工业产值1.8万亿元 [6] - 产业布局由“1028”体系引领,即打造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条重点产业链,新能源产业去年产值高达8500亿元,形成“发、储、送、用、网”完整生态闭环 [6] - 构建“6+X”未来产业体系,“6”包括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新兴储能、合成生物、先进材料及化合物半导体,“X”代表低空经济、脑机接口、氢能等,目标到2030年未来产业总规模突破4000亿元 [6] 苏州市产业布局 - 苏州去年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二、全球前列,拥有覆盖35个大类、171个中类及575个小类的全球最齐全制造业产业链 [7] - 形成“1030”先进制造业与“1840”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占比已突破50% [7] - 在低空经济、具身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深度布局,汇聚43家无人机整机及超过30家具身机器人整机企业,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8家,位居全国第四 [7] 南通市产业布局 - 南通产业特色归纳为“一船一电两高两新”六大集群,“船”指船舶海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造船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电”指规模达26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 [7] - “两高”为高端纺织(年产约12亿件)和高端装备,“两新”为新能源(海上风电、LNG接卸量均居江苏第一)和新材料 [8] - 目标在“十五五”期末,将上述六大集群全部打造为3000亿级的产业板块 [8] 镇江市产业布局 - 镇江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数字经济四大产业集群,“十五五”期间规划港口经济、航空航天与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三大未来方向 [8] - 已成为大飞机产业链关键一环,C919内饰件的90%以及50%的铝材和复合材料结构件为“镇江制造” [8] - 在贡献全球70%镜片产能基础上推动“眼镜+AI”,并在脑机接口、智能农机等领域形成全国影响力 [8] 泰州市产业布局 - 泰州产业特色为“大海新晨”,“大”指规模即将突破4000亿元的大健康产业,拥有全国首个医药类国家高新区 [9] - “海”指造船与海工,年造船量超千万载重吨,占全球总量十分之一以上,“新”涵盖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产值超1500亿)、新能源及新智造 [9] - “晨”代表面向未来的晨光产业,在合成生物、人工智能、氢能等领域进行前沿布局,形成“8+13+X”现代化产业体系 [9] 上海市普陀区产业布局 - 上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总产出规模已超过1.8万亿元 [10] - 普陀区形成“南中北”空间与产业布局:南部打造苏河水岸经济带,发展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中部建设海纳数字小镇,聚焦数字经济;北部发展桃浦智创城,成为上海辐射服务沿沪宁产业带的重要枢纽 [10] 区域协同发展路径 - 各城市建议在信息通信、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电网、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和大飞机产业等重点领域推进合作 [11] - 提出从规划层面提高工作系统化程度,增强操作协同性,策划更多标志性成果,实现“合作大于竞争”,形成“长板对长板”的最大优势 [12] - 建议推动城市间产业“互补共赢”,打造“链式”生态体系,形成更紧密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政府应找准服务定位,打破行政壁垒 [13] - 强调利用上海和苏南的资源优势,结合本地应用场景和产业需求,发挥成本洼地、物流优势,加强交通、产业和生活协同 [14] - 上海和普陀可凭借在专业服务业(如科研、工业设计、供应链、物流、营销、金融)的优势,为沿沪宁城市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