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钟奖与成都合作的核心观点 - 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与成都第四次携手,是一场顶级文化IP与活力城市深度融合、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实现了文化势能与城市动能的转化 [3] 活动规模与直接经济效益 - 活动汇聚近400名选手、近百名艺术家、1500余名音乐界人士,带动乐迷群体文旅消费升级 [5] - 成都巧妙结合赛事与文旅资源,打造音乐主题旅游线路,线上线下80余场活动吸引超20万市民游客参与,确保了流量与留量 [5] 对音乐产业的长期影响 - 金钟奖作为“产业磁石”,促成资源、信息、资本、项目精准对接,将文化声誉转化为产业集聚 [5] - 截至2024年,成都已汇聚3600余家音乐企业,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并吸引韩红工作室、戴玉强声乐艺术中心等机构落地 [5] 城市品牌与市民文化获得感 - “现象级”金钟奖塑造成都“国际音乐之都”形象,重构城市品牌价值,形成无法用短期经济指标衡量的长期资产 [5] - 通过千余场公益活动及音乐元素植入城市空间,形成沉浸式体验,让高雅艺术从“奢侈品”变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公共品” [5] 成都成功承接顶级IP的基础条件 - 坚实的产业体系:拥有108个专业演艺场馆(每百万人拥有量5.8个),2024年前9月营业性演出达2.3万余场,市场活力构成硬实力 [7] - 丰厚的人才资源: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提供支撑,拥有6.5万音乐创作人才,形成“金字塔型”人才梯队 [7] - 前瞻的政策支持:音乐产业纳入“三城三都”建设核心,连续承办四届金钟奖并签约至第十七届,实现顶级IP与城市战略同频共振 [7] - 浓郁的文化氛围:从专业舞台到街头表演,处处有音乐,市民的高鉴赏力构成金钟奖深厚的受众基础 [7] 城市与IP合作模式的启示 - 城市与IP的关系应是“战略合伙人”,需深度挖掘契合点,以产业基础、人才、政策、文化氛围作为“投资”,主动参与价值创造 [10] - 发展相关产业不能急于求成,需有“久久为功”的耐心,成都与金钟奖合作第四年效应是持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0]
金钟响彻成都,顶级IP如何重塑“城市经济学”
每日经济新闻·2025-10-29 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