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产量第一城”桂冠旁落,深圳该担心吗|湾区观察
第一财经·2025-10-29 22:09

统计口径变更对深圳汽车产量的影响 - 2025年起汽车产量统计口径由按“生产企业法人所在地”变更为按“生产企业实际所在地”[1] - 统计口径调整导致深圳从2025年开始在汽车产量排行榜上消失[1] - 比亚迪在全国至少设有8个整车制造厂(西安、郑州、长沙、合肥、常州、抚州、济南等)产量占比亚迪总产量绝大部分 这些产量在2025年前计入深圳名下[2] 深圳汽车产量的历史数据与变化 - 深圳汽车产量从2020年10.93万辆增长至2024年293.53万辆[2] - 2022年3月比亚迪正式停产燃油车 同年深圳汽车产量大涨至84.99万辆[2] - 2023年深圳汽车产量达173.3万辆 首次登顶新能源汽车城市 2024年蝉联“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并成为整个汽车产量第一城[2] 深圳制造业发展的资源约束 - 深圳陆域总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 约为广州的1/4 上海的1/3 北京的1/8 土地资源紧张是制造业扩张最大掣肘[3] - 实际可用于各类建设的土地已接近耗尽 腾挪空间不大[3] - 土地资源紧张及人力成本因素导致企业向外迁移或扩散 例如华为将手机终端业务放到东莞 比亚迪去全国多地开设分厂[4] 深汕合作区的战略布局 - 深汕合作区面积468.4平方公里 作为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的重要支点[4] - 比亚迪深汕汽车工业园一期已于2022年9月底投产 二期全面达产后总产能将突破150万辆/年 成为比亚迪全球最大出口基地[4] 深圳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与发展路径 - 深圳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创新驱动+全产业链协同”模式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5] - 华为通过输出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全栈解决方案及供应零部件 与国内十余家车企合作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备相当话语权[5] - 产业竞争不一定聚焦制造环节 深圳可发挥在研发、高端制造、海外市场、资本等方面优势 进占产业链上游获取更高溢价[5] - 深圳目前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 并在“十五五”规划提及的多个未来产业领域已有布局和优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