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创业板开市十六周年,已从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成长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示范田”,上市公司达1389家,总市值超17万亿元 [1]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将启动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特征的上市标准 [1] - 创业板通过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持续创新,构建了“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未来将继续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 [12] 微观层面:企业成长与制度资本赋能 - 创业板设立初衷是解决科技企业融资瓶颈,十六年来紧扣创新型、成长型企业“高研发、快成长”特征进行制度探索与改革 [2] - 制度创新层层递进,包括初期建立特有退市制度,2020年实施注册制改革,以及2025年6月启用支持未盈利企业的第三套上市标准 [2] - 多元资本工具形成强大金融势能,为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提供精准滴灌,上市为公司带来资金保障、并购机会和治理升级等多维变化 [3] - 企业规模实现历史性跃升:截至2024年度,240家公司营收超30亿元,91家公司归母净利润超5亿元,而开板时无公司达到此规模 [3] - 成长动能显著:以2024年年报计(不含2024、2025年上市企业),超600家公司上市后营收增长超100%,其中超百家增长超10倍;约300家公司净利润增长超100%,其中超30家增幅超10倍 [4] 中观层面:产业集群与生态构建 - 创业板在“三创四新”引领下,通过锚定新产业赛道、推动新业态协同、赋能新模式落地,构建相互赋能的产业生态 [6] - 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三大领域企业数量占创业板总量的48.09%,总市值占比超55.35% [6] - 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以新能源为例,已形成覆盖“材料—电芯—动力电池包—电控”的完整链条,龙头带动全产业链良性互动 [7] - 高新技术企业占比约九成,近七成公司属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集群总市值超10.79万亿元,占板块比重63.47% [8] - 专家建议未来需深化制度创新,扩大未盈利上市标准适用范围,并完善并购重组机制,以更好发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作用 [9] 宏观层面:金融循环与投资端改革 - 创业板通过投资端改革,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引导社会资本向高附加值领域集聚,成为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关键枢纽 [10] - 改革措施包括推动投资者结构机构化(如优化长期资金持股机制)、深化交易机制创新(如放宽做市商制度)、打造主题产品矩阵以降低参与门槛 [11] - 跟踪创业板指的ETF规模达1873.50亿元,跟踪创业板50指数的ETF规模达373.79亿元,“创”系列ETF总规模达2542.72亿元,投资者数量超5000万 [11] - 改革形成了“资金跟着技术走、跟着产业走”的配置逻辑,使资本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 [11]
创业板开市十六载:改革引领新程 创新驱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