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构建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新范式
新华日报·2025-10-30 05:57

文章核心观点 - 2023年以GPT-4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标志着重大转折点,对全球算力和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驱动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动力 [1] -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需将新质生产力要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的新范式以回应时代需求 [1] 产教融合新机制 - 推动校企关系从资源互换升级为战略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共建“智能计算产教融合联盟”以研判技术趋势和人才需求,共同制定AI、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方向的人才标准 [2] - 实施“1+1+N”一体化发展策略,将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优势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捆绑,实现一个专业对接一个产业集群,深度合作N家核心企业 [2] - 设计“一揽子”合作红利,包括优先输送毕业生、共享科研设备、联合申报项目共享知识产权、提供AI及云计算等定制化继续教育,让企业切实感受人才价值 [3] 模块化课程新体系 - 开发“智能+”系列前沿模块化课程,如“开源硬件与嵌入式开发”、“工业数据建模与智能决策”等适配产业的延伸课程 [4] -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如国产芯片适配、操作系统研发、工业软件攻关案例,并融入华为云认证、阿里云认证、大模型工程师及AIGC开发等专项能力认证内容 [4] “双师型”导师新队伍 - 实施“产业特聘教授”与“教师企业岗”计划,聘请企业高水平技术专家承担教学,鼓励教师通过项目合作、暑期挂职等方式积累产业经验 [5] - 组建跨学科创新导师团队,由企业首席科学家、架构师与高校教师协同指导,参与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 [5] - 建立常态化校企师资交流机制,定期举办技术沙龙针对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原生等专题进行知识互补 [6] 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 建设“区块链应用创新中心”、“元宇宙仿真平台”等沉浸式实验室,与国产芯片、操作系统企业共建“信创联合实验室”提供工业级实训环境 [7] - 整合校内工程训练中心、众创空间与校外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构建“创意—创新—创业”全链条孵化平台,支持技术成果向创业企业跨越 [7] 综合评价体系 - 优化毕业设计评价导向,推行企业一线实际课题作为选题,邀请企业专家参与答辩评分,引导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8] - 建立数字化“创新能力画像”系统,动态追踪学生参与项目、竞赛、论文等数据形成电子能力档案,为个性化培养和精准推荐提供依据 [8] - 对优秀成果进行分级认证并授予能力证书,学生可凭此优先进入校企平台实习,打通产学研转化通道 [8] 校园创新氛围 - 打造“新质生产力”主题品牌活动,如AI应用创新挑战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营造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氛围 [9] - 弘扬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精神,通过分享校友创业故事、选树创新创业典型等活动,为学生成长注入精神动力 [9] - 建立宽容失败的试错容错机制,对扎实探索但未达预期的项目给予积极评价,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 [9] 继续教育新生态 - 开展企业定制化继续教育,为在职工程师提供硕士、博士层次学历教育或“AI训练营”、“低代码开发认证”等微专业项目 [11] - 建立校友工程师资源库,邀请校友作为企业联络人或职业导师,形成在校生、毕业生、企业良性互动的生态圈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