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重组与IPO前景 - 公司正式完成重组计划,从非营利AI研究机构转型为以营利为导向的科技巨头 [1] - 首席执行官奥特曼承认首次公开募股是公司最可能的路径,市场普遍预期可能在2027年实现上市 [1] - 重组解除了2019年以来限制公司融资能力的关键条款,为IPO打开了通道 [7] - 公司采用全新的双层结构,营利实体OpenAI Group PBC受非营利基金会监督,基金会持有约26%股权,价值约1300亿美元,并保留对营利实体的控制权 [4][6]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微软作为最大外部投资者,在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后持股降至27%,按目前5000亿美元估值计算价值约1350亿美元,但没有董事会席位 [4][8] - 非营利母公司OpenAI Foundation持有营利实体约26%的股权,价值约1300亿美元,并有权任命董事会成员 [4] -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奥特曼不持有公司任何股权,此规定是为避免个人利益干涉战略方向 [4] - 重组计划得到了特拉华州与加州监管部门的审查与认可,公司将继续留在加州接受监管 [7] 战略合作与生态影响 - 公司与微软达成新合作协议,承诺向微软Azure购买2500亿美元的云服务,并授予微软知识产权使用权至2032年 [8] - 公司与甲骨文签署未来五年价值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协议,每年费用高达600亿美元 [19] - 公司与英伟达达成合作投资协议,黄仁勋承诺向公司投资最高1000亿美元用于采购GPU [21] - 公司与AMD达成协议,承诺采用6吉瓦的AMD处理器,AMD则承诺在达到指标后向公司发行认股权证,至多让出10%股权 [21] - 与行业巨头达成协议的消息推动合作伙伴股价飙升,过去两个月内,甲骨文、英伟达、AMD和博通在相关交易公告后市值合计增加了6300亿美元 [3] - 英伟达和微软股价受消息推动创下市值新高,先后突破5万亿和4万亿美元 [2] 重大投资与财务挑战 - 公司在2025年签署的各类协议总价值已超过1.5万亿美元,远超创业公司常规承受能力 [18] - 投资项目包括总价值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项目,与甲骨文和软银合作建设10吉瓦AI数据中心设施 [19]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约45亿美元,但预计全年亏损至少140亿美元,成本结构显示每赚1美元要花费约2.25美元 [22] - 公司预计到2029年将消耗1150亿美元,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 [22] 创始人竞争与法律纠纷 - 联合创始人马斯克在过去一年半内对公司提起诉讼六次,内容包括指控公司背离创办初心、涉嫌垄断等 [13] - 马斯克曾试图拉拢Meta CEO扎克伯格,斥资974亿美元收购公司全部资产,但被奥特曼斥为旨在破坏融资计划的虚假收购 [14] - 公司反诉马斯克进行“非法骚扰活动”,包括通过其社交平台进行恶意攻击、提出虚假收购要约等 [16] - 美国法院于今年3月驳回了马斯克阻止公司转型为营利实体的初步禁令申请 [16] - 马斯克迅速组建自己的AI企业xAI,其最新模型Grok-4已迅速追近甚至部分赶超GPT-5,成为公司主要竞争对手 [17]
马斯克最大对手完成变身,史上最大IPO即将来临
36氪·2025-10-30 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