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靠几张黑白远景照,他为大佛“重塑”面容
经济观察报·2025-10-30 11:10

天梯山石窟历史与价值 - 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约60公里处,是我国见于史册记载的第一个由一国之君直接参与创凿的皇家石窟[1][2] - 该石窟自北凉大规模开凿后,北朝至隋唐陆续兴造,西夏至明清仍有重修,保存造像一百多尊、壁画数百平方米,以及魏、隋、唐汉藏文写经和初唐绢画等珍贵文物[2] - 1954年7月,我国美术史学家史岩经过6天详细勘察,确认天梯山石窟即为文献记载的凉州石窟[1] 石窟搬迁与保护工程 - 1958年因修建黄羊河水库,石窟下部第一、二层共10个洞窟面临淹没风险,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搬迁工作队进行文物迁移[3][4] - 搬迁工作于1959年11月开始,至1960年4月完成,共迁移43尊造像、300平方米壁画及25箱残片至甘肃博物馆保存[4] - 第13窟大佛窟因塑像体量过大无法搬迁,原地保留,但蓄水后大佛胸部及其他六身塑像颈部浸泡水中30多年,泥层被侵蚀剥落[6] 大佛窟修复工程 - 1992年在大佛窟外围筑起18米高钢筋混凝土围堰大坝,彻底隔绝水害,1995年开始对岩体和塑像进行修复[6][7] - 修复工作由敦煌研究院专家李云鹤主持,其子李波协助,针对七身塑像被毁头部及风化部位进行重塑,修复工程历时半年多[12][21] - 修复采用传统材料如麦草、麦衣、胡麻杆等,并创新使用螺纹钢和圆钢替代原木骨架,增强结构耐久性[14][15] 李云鹤的修复技艺与传承 - 李云鹤自1956年加入敦煌莫高窟研究所,开创国内"铆固法"修复空鼓壁画先河,并完成国内首次石窟整体异地搬迁复原[10][11] - 在修复天梯山大佛时,仅凭50年代黑白远景照片,通过放大成像技术重塑高6米、面宽3.85米的大佛头,实现"修旧如旧"[13][19] - 其职业生涯修复壁画超4000平方米、塑像500余身,培养数十位修复人才,家族三代均从事文物保护工作[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