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互动测试!“十五五”规划建议100题
搜狐财经·2025-10-30 12:45

现代化产业体系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1] - 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滚动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12] - 实施产业创新工程,一体推进创新设施建设、技术研究开发、产品迭代升级,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13]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场景、可行商业模式、市场监管规则,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4] - 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推进服务业数智化 [15] - 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和集约高效利用 [16] 科技创新与人才 -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18] -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19]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20] -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 [21] -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22] 国内市场与需求 -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24] - 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统筹促就业、增收入、稳预期,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25] - 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高质量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项目建设 [26] -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加强质量监管,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形成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 [27] 经济体制与改革 -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29] - 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0] - 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31] -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流动顺畅的劳动力市场、转化高效的技术市场 [32] - 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挥好产业、价格、就业、消费、投资、贸易、区域、环保、监管等政策作用,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33] 对外开放 -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35] - 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扩大单边开放领域和区域 [36] - 提升贸易促进平台功能,支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37] - 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落实好"准入又准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促进外资境内再投资 [38]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共建国家战略对接,强化合作规划统筹管理 [39] 绿色发展与能源 -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72] - 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强国 [74] - 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 [75] - 持续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发展高地 [76] 农业与区域发展 -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41] - 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42] - 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47] - 扎实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促进东中西、南北方协调发展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