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深度嵌入金融服务全流程,推动金融业态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但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日益凸显,在提升效率与普惠性的同时,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与复杂性显著增强 [1] - 面对数智化时代金融犯罪的新特点,法律监督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塑造转变,强调数智赋能是推动金融风险防控与协同治理提质增效的革命性力量 [3] - 金融黑灰产蔓延形势突出,对人民群众、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以及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安全防线构成重大威胁,需加强全流程协作以遏制乱象 [7] 金融犯罪趋势与特点 - 非法集资犯罪案件总量呈现逐年下降态势,但犯罪手段出现"线上线下双轨回流"态势,高净值人群涉案比例增加,"伪金交所"等增信乱象渐显 [5] - 洗钱犯罪加速向数字支付、证券交易、虚拟货币等新业态渗透,职业化、有组织化洗钱团伙活跃,跨境非法资金通道危害加剧 [5] - 证券期货犯罪专业化、团伙化、链条化特征明显,中介机构参与财务造假问题应引起重视 [5] - 信贷领域信用卡犯罪由传统恶意透支向技术盗刷升级,不法信贷中介黑灰产产业化、跨区域化趋势明显 [5] - 非法经营金融业务犯罪手段持续翻新升级,并借助新媒体渠道增强隐蔽性和扩散速度 [6] - 金融从业人员犯罪领域从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延伸,作案手法隐蔽专业,滥用金融工具等问题需引起重视 [6] - 金融民事、行政监督案件量大面广,刑民交叉问题复杂,保险纠纷等检察监督类案件持续增长 [6] 风险防控与协同治理举措 - 促进金融风险防控协同,加强信息互通,实现风险事前预警、事中快速响应、事后精准打击的全流程协作 [7] - 完善风险监测机制,要求金融机构落实高风险信息、线索主动报告机制,通过定期开展线索研判和联合专项整治破解司法办案难题 [7] - 健全投诉举报处置标准,确保合理诉求快速处理,严防恶意投诉占用资源,聚焦高频问题强化源头治理 [8] - 明确平台对入驻主体资质核验、信息发布及风险事件处置的全流程管控义务,强化平台内容审核,提升对非法中介的识别能力 [8] - 建立金融监管部门、检察机关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常态化互动机制,开展联合法治研究,及时厘清法律适用边界 [8] - 坚决抵制不正当施压牟利行为,畅通维权渠道,构建"内部处理—行业调解—仲裁诉讼"阶梯式纠纷体系 [8] - 借助"金融知识普及月"等活动开展集中宣教,提升公众甄别能力,打造全民反黑产氛围,从源头压缩黑灰产生存空间 [8]
从源头压缩金融黑灰产生存空间
 北京商报·2025-10-31 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