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畅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速路” ——上海推进中试平台建设调查
经济日报·2025-10-31 06:12

中试平台的核心定位与作用 - 中试是连接实验室成果与产业化生产的“高速路”,主要解决工艺优化、设备适配、成本控制等产业化前置问题[1] - 中试平台为技术提供“实战演练”的舞台,帮助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从实验室到量产阶段因工艺不稳定、成本过高而“卡壳”的问题[1][3] - 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中试平台是完成从“10”到“100”冲刺的关键“训练场”,例如芯片设计需验证工艺兼容性,算法模型需测试落地效果[4] 上海市中试平台建设现状与目标 - 上海已建成或具备中试功能的企业、机构超过360家,覆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低碳能源等重点领域[2] - 根据《上海市中试平台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到2027年目标建成约20家市级中试平台,并力争创建3家国家级平台[2] - 上海正加快打造全链条衔接、全要素支撑的中试“跑道”,将中试平台纳入全市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系统布局[2][5] 政策创新与支持机制 - 上海七部门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实行“一事一议”,在规划、环评、安评、土地、资金等方面协同解决中试平台推进难题[5] - 采用“政府引导、行业自律”模式,在材料领域将具体标准制定权下放给行业协会,大幅提升行政效率[6] - 对中试线建设中仪器设备采购等相关投资,通过补贴方式给予支持,最高支持金额可达1亿元[6] 区域特色与资源整合模式 - 中试平台建设强调立足区域产业基础,避免重复建设,例如上海化学工业区利用20多年产业积淀,提供安全可控的“产业级试验场”[7][8] - 金山区凭借全国最早的无人机产业试点基础,打造低空经济中试平台,与民航华东局等共建“试飞—检测—取证—场景应用”一体化链条[9] - 闵行区整合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资源聚焦高端装备中试,形成“产业基础+中试平台”的多点开花格局[8] 可持续运营与商业模式创新 - 中试平台面临投入大、风险高的挑战,建设标准不亚于产业园区,单靠房租难以覆盖开支[11] - 上海化学工业区探索“基础收益+增值服务+股权回报”的商业模式,通过风险分级管控和“孵化+投资”联动实现从“空间提供者”到“产业赋能者”的转型[12] - 交大智邦通过聚焦国产智能装备“首台套”验证,提供“交钥匙”工程解决方案,赢得高价值订单,技术驱动盈利[13] 中试平台的产业生态价值 - 功能完善的中试平台显著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成为招商引资的“利器”[14] - 中试平台将市场逻辑引入科研环节,让企业在研发阶段就考虑量产可行性、成本控制和市场需求,从源头降低产业化风险[14] - 中试平台正成为连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超级节点”,是培育未来产业的孵化器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新引擎[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