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激发青年科技人才活力
经济日报·2025-10-31 06:16

文章核心观点 - 青年科技人才正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和赢得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 其培养呈现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地位提升的系统性跃升趋势 但同时也面临培养机制、评价体系、资源分配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制约 [1] - 为充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需要打破结构性壁垒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并打造创新友好型生态 以推动创新才智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1][2] 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总量从“十三五”末的47.2万人增至“十四五”的57.5万人 [1] - “十四五”期间新招收博士后18万人 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4% [1]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人员占比达43.3% [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由45岁以下青年承担 [1] 面临的挑战与制约因素 - 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不科学 存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 [1] - 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路径受限与资源分配不足 [1] - 生活保障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1] 制度创新与培养机制改革 - 通过重大科研任务“揭榜挂帅”等制度 打破资历、年龄与成果壁垒 鼓励青年人才担当主角 [1] - 设立专属赛道并探索精准扶持方案 结合经费包干制打破传统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刚性 [1] - 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重塑评价体系 摒弃不科学的科研指标竞赛 [1]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支持 - 建立科技情报员制度 利用大数据连接国家实验室成果库与工业互联网平台 对接成果转化 [2] - 搭建共享性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 供青年人才跨区域预约使用 降低项目早期夭折风险 [2] - 通过专利作价入股 为青年人才将“知本”转化为资本提供通道 [2] - 开辟科创板即报即审绿色通道 对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且完成中期测试的科创企业 将上市周期压缩至6个月 [2] - 设立政府领投、市场跟投的青年科技人才专属科创基金 撬动社会资本 例如成都市发布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 [2] 创新生态与政策环境建设 - 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引导青年树立敢闯会创的价值观 [2] - 鼓励各地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 在项目审批、政府服务、专利申请等环节探索创新友好型政策设计 [2] - 打造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生产性服务业生态 为项目落地与创新创业提供制度、服务与资本维度的全方位支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