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基金投顾业务试点六年来虽取得一定规模增长,但面临“基金主理人”现象带来的信任挑战、费率模式争议、底层资产品种不足以及AI技术冲击等多重难题,行业正从“试点转常规”阶段寻求规范化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2][5][10][12][15][16] 基金投顾市场现状与规模 - 截至8月末,中国公募基金资产净值达36.2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 - 基金投顾试点机构已扩展至60家,包括29家券商、25家公募基金、3家银行及3家第三方销售机构[6] - 部分机构披露业务规模:东方证券投顾规模149.25亿元,客户11.04万户[7];华泰证券规模210.37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6.36%[8];盈米基金投顾规模超510亿元,客户超46万人[9];中金财富买方投顾资产规模超1000亿元[8] “基金主理人”现象分析 - 新生代基民倾向自主投资,不迷信机构投顾,享受自主决策感[1][3] - 典型案例显示投资者通过自主配置资产(如美股QDII、恒生科技ETF等)实现收益,对投顾的收益率承诺和收费模式存疑[2][3] - 自主交易用户盈利占比为76%,低于投顾客户的96%[9] 基金投顾业务成效 - 博时基金投顾客户盈利占比77.29%,平均持有时间1002.11天[8] - 嘉实财富投顾组合客户正收益率超90%,平均持有时间近500天[8] - 盈米基金投顾客户平均持有772天,盈利占比96%[9] - 投顾模式通过抑制追涨杀跌和频繁交易,助力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问题[5] 基金投顾面临挑战 - 收益率在2021-2023年结构性行情中回落,影响投资者体验[10] - 部分机构仍存“卖方”思维,将投顾产品化,追求规模与收益[10] - 投顾费用包括服务费(0.1%-1.0%)、申赎费及运作费,多重收费影响吸引力[11] - 底层资产品种不够丰富,限制资产配置灵活性,与美国覆盖全资产的投顾策略相比有差距[13][14] 行业发展趋势与创新 - 费率改革推动投顾服务费优化,建议采用浮动管理费,与收益或持有期限挂钩[12] - AI技术应用初见成效:易方达测试DeepSeek得分78.5分,在信息检索方面表现优异[14];盈米“AI小顾”累计处理咨询超150万次,用户交易转化率从14%提升至37%[15] - 行业推进“试点转常规”,需建立资格认证、行为准则等规范化体系[16]
“基金主理人”拒绝“黑卡”,试点六年,基金投顾的痛点和机遇在哪里?
新浪财经·2025-10-31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