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期货市场发展成果 - 法规体系顶层设计完成,期货和衍生品法明确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定位,并出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 - 新上市61个期货、期权品种,覆盖农产品、能源、化工、金属、新能源等国民经济关键领域[2] - 品种创新使期货工具从可选品转变为实体企业生产经营的必需品,构建起覆盖产业链的闭环服务能力[2] 当前期货市场存在的短板 - 品种结构存在战略空白,绿色电力、碳排放权等核心品种未落地,外汇期货仍处于研究阶段[3] - 跨部门监管协同存在梗阻,面对跨市场新型风险时识别效率偏低[3] - 市场开放层次仍处初级阶段,国际化品种数量已形成规模,但境外投资者实际参与度较低[3] “十五五”期间期货市场升级方向与方法论 - 功能定位从工具供给转向战略赋能,品种创新需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4] - 监管目标从合规监管转向风险预判,构建智能风控体系以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4] - 开放维度从品种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优化跨境清算、交割等机制以提升境外投资者参与便利度[4] “十五五”期间品种创新重点 - 聚焦战略急需领域,积极推动碳排放权期货上市,加快绿色电力期货落地以服务绿色低碳转型[5] - 稳妥推进外汇期货研发,拓展股指期货、期权覆盖范围以完善金融衍生品体系[5] - 更贴近三农需求,在完善主粮品种体系基础上向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延伸[5] - 持续深化工具体系创新,积极发展商品指数类衍生品以满足机构投资者一篮子资产配置需求[6] “十五五”期间风控体系建设重点 - 构建覆盖全链条的现代化风险防控体系,推动监管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转型[7] - 强化科技赋能,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建设一体化智能监管平台,实现全流程风险覆盖[7] - 引导期货公司向综合型风险管理专家升级,提供套保方案设计、动态保证金优化等全流程服务[7] - 试点设立期货业务创新沙盒,允许在限定范围内测试区块链衍生品、复杂AI交易策略等新型业务[7] “十五五”期间高水平开放路径 - 以规则接轨夯实开放基础,优化境外投资者参与机制,简化开户流程,降低准入门槛[8] - 探索建立跨境清算互通机制,支持境外交易所使用中国期货价格开发衍生产品[8] - 稳步将国债期货等金融期货纳入国际化试点,提升我国在全球金融资产定价中的话语权[8] - 建立覆盖全流程的跨境资金监测指标体系,深化跨境监管协作以筑牢开放底线[8] “十五五”期间市场生态建设重点 - 推动科技全链条融合,交易所加快建设区块链数字化交割平台以提升仓单可追溯性与安全性[9] - 期货公司开发智能套保系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动态优化对冲策略[9] - 强化复合型人才储备,培养兼具政策理解力、产业认知深度与跨境视野的人才[9] - 深化校企合作设立交叉学科,支持期货公司与国际机构开展人才交流[9]
新时期勾勒期货市场发展新图景
期货日报网·2025-10-31 09:29